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分成三个部分,两万人围困朝歌,防止朝歌守军和蒙骜大军里应外合;两万人警戒河水防线,防止东郡的韩军渡河偷袭,切断自己的退路;剩下的十六万大军则开始试探韩军,寻找破绽。
一番试探后,廉颇不得不承认,蒙骜在防守上确实颇有造诣!韩军的营寨扎的严谨又不保守,集攻防于一体。想要破开韩军的营寨,除了硬碰硬,绝无好的办法!河内,绝对是一个难啃的骨头,而不是赵国想象的肥肉!非但如此,一个不小心,这块骨头可以崩掉赵国最重要的几颗牙齿!
蒙骜也对着连绵数十里的赵军营寨暗自头疼。廉颇是赵国名将,用兵讲究的是大开大合,对付这样的敌军守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如今,河内的全部韩军都在自己麾下,若是兵败,河内将不能自保。虽然韩王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表示河内可以弃守,但身为一个将军,怎可未战先怯?!
虽然这一次,韩军完全处于下风,但也不是必败的局面。用兵之道,讲究的是虚虚实实。赵军虽有二十万,但不一定可以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在某种情况下,韩军确实可以以一当二。
蒙骜现在比较担心的是赵国的另一路兵马。按照情报,赵国会动用三十万大军,如今只有二十万出现在朝歌。剩下的十万则是毫无踪影!这十万赵军的主将是谁,目前在何方,蒙骜均是一无所知。所以,在没有确定另外十万赵军的踪迹前,蒙骜是万不能调动五万镇守上党郡的韩军来增援的。
相比较赵军,蒙骜唯一的优势在于韩军的粮草充足,补给方便,不像赵军的粮草俱是从邯郸转运过来的。虽然邯郸距离朝歌看似不过三百里,但为了护送、转运粮草,赵国需要付出的额外代价可不小。加上赵国的粮草素来不多,蒙骜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坚守下去,就可以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对赵国来说,朝歌势在必得。朝歌若是不破,经略河内也就无从谈起。赵国不利久战,必定猛攻自己!然欲速则不达,赵军越是急切,越容易出差错。蒙骜用这样的话语激励着全军将士,一方面是暗示赵军的攻势会很凶猛,己方要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是振奋士气。
二十万赵军又如何?!犯我韩国者,虽远必诛!只要等到赵军士气衰竭,韩国解决了齐、楚两国中的任意一国,就是反攻的时候!到时候饮马邯郸,接受赵国乞降,岂不快哉!在防守的这一段时间,可是立功的最好时机。而在韩国,军功意味着一切。
九月初九,天气晴,微风,正是适合大战的最佳天气!廉颇亲自带领五千赵军出营,挑衅韩军,想要逼迫蒙骜派兵出战。蒙骜自然不为所动,虽然自己并不怵廉颇,韩军士卒更是跃跃欲试,想要拿赵军的项上人头立功,但有着坚固的营寨不以逸待劳地对付赵军,却和赵军野战厮杀,显然并不明智!
当然,拒不出战有损士气,蒙骜也想出了应对之法,那就是宣布谁可取廉颇首级者,奖励一个布币,美人儿一名。对的,没有听错,就是一个布币,美人儿一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韩军对廉颇的轻视,蒙骜更希望可以借此激怒廉颇,让廉颇怒气冲冲地猛攻韩军营寨。
廉颇确实这样做了,但却不是蒙骜预料的那样是因为愤怒失去了理智,而是一开始就这么打算。猛攻韩军营寨除了因为粮草并不充足,也是为了调动韩军。廉颇必须让蒙骜深信不疑地认定,赵国的目标就是河内。等到韩国在河内支撑不住的时候,就不得不调动援军,而这,才是赵国留下的十万大军发挥作用的时候!
五千赵军踏着鼓点,缓慢而坚定地冲向凸在最外侧的一个韩军营寨。廉颇在巡视完韩军营寨后,当然知道韩军的营寨是环环紧扣,互为犄角,无论哪一个营寨遭到攻击,其他的营寨都可以迅速增援!但没有任何的防御是完美的,在进攻一方敢于付出牺牲和拥有足够兵力的条件下,就没有攻克不了的营寨。
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拿掉韩军最外围的营寨,廉颇做过许多设想,但设想终究是设想,廉颇必须派出军队试探下这些营寨的防御力,才能汲取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攻击做准备!五千的人数在廉颇看来已经不少了,应该足够可以试探出很多东西!
发现赵军发动了攻击,韩军的营寨立即行动起来。弓箭手迅速上前,准备远程压制。投石机也就位,但营寨中不过五架的数量证明这更多的是示威!这是一个驻守着三千人的小寨,像这样的小寨,在韩军的外围还有八个。
受袭的韩军营寨内响起的呜咽号角是求援的信号。听到号角声,南北两侧的韩军营寨也在令旗的指挥下开始调集弓箭手和歩卒。但在看到廉颇身后超过五千人数的骑兵的时候,营寨的守将明智地放弃了派出歩卒支援的想法。在开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支人数处于劣势的轻步兵愿意面对蓄势待发的骑兵,如果非要让轻步兵出战,那是让他们送死!
但即使廉颇用骑兵打消了南北两侧的韩军营寨直接出兵增援的念头,单单是面对三个方向的弓箭手和投石车也让冲锋的五千赵军体会到什么叫做狂风暴雨的攻势。连绵不绝的箭雨和从天而降的石块让赵军伤亡惨重,虽然赵军已经高举着盾牌,放缓了脚步,让整个阵型异常紧凑,但总有箭矢穿过指宽的缝隙,射进赵军的身体当中。投石机发射的石块则更加霸道了些,凭借巨大的动能,往往直接把盾牌撞开,将盾牌下的赵军士卒砸成肉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赵军的伤亡往往随着盾牌阵的破灭而无法控制地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