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求生存很累,需要左右逢源,需要奋力抗争。太子然清楚此次自己明面上是最大的功臣,其实立下不世之功的却是范睢。只是义渠兵败后范睢跟自己的消息就中断了,如今太子然也不知道范睢身在何方。但愿自己的第一个心腹谋臣平安无事,太子然心里暗暗祈祷。

庆功晚宴举办的很成功,就算是上次为庆祝大败赵、魏联军的晚宴也不及这次的十分之一隆重。韩王在大喜之下人人皆有赏赐,有功之臣自不必说,就连普通百姓也发了一斗米作为奖励。

第二天,韩王带领太子然和百官祭祀了先王,将韩国大胜、收复故土的消息告祭了祖先。同日,赵王遣使到达新郑、大梁,约韩王、魏王十日后会盟于朝歌。

第六十四章 北上会盟

朝歌是商朝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四位帝王的都城所在,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魏文侯时,魏国攻占了朝歌,现在归魏国所有。

朝歌南临河水,北望赵国旧都中牟,沿河而上则可抵韩国野王重镇。距离邯郸、大梁、新郑都在三百里左右,正好方便三国会盟。

两日后,韩王率领浩浩荡荡的使团启程前往朝歌。依照大臣们的意思,韩国不可一日无主,如果韩王前去会盟当由太子然监国,以备不时之患。但韩王表示赵王会携太子丹,魏王携太子增参加会盟。如果韩王不携带太子然参加,会让赵、魏两国以为韩国心意不诚。就这样,太子然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塞进了使团。

太子然不愿参加会盟倒非是因为担心出现变故,而是实在诸事繁多,只有事必躬亲,自己才可以安心。这一去参加会盟,至少要耽搁半个多月的时间。太子然实在不愿意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

何况,赵王和魏王如今还不到四十岁,他们的太子更是尚未行冠礼,自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夹在中间,实在别扭。但韩王的旨意不容违背,太子然也只能放下手中的事情,与一脸哀怨的丞相张平一行道别上路。

庞大的队伍一路往北,过华阳、穿河水,进入魏境。一路上韩王讲述了自己多年的治国经验,讲述了韩国的势力分布,这让太子然受益匪浅。以前的自己贪玩不懂事,对这些不爱研究。看着强忍着倦意的父王,太子然最终没有说出心疼的话语。

他知道,历史上韩王就是在今年去世的,至于具体时间没人知道,很快自己就要挑起韩国的担子。相比历史,自己的父王算是好了很多。至少现在收复了大片国土,就算一旦驾崩,九泉之下对先祖也算有了交代。太子然能做的就是趁着父王健在,孝顺他,学好治国,少留些遗憾。

六日后,随着赵国使团的最后到达,赵、魏、韩三个国家的国君再次聚集在一起。这一次联盟的声势远远超过之前的五国会盟。相比于这次的真刀实枪,四十四年前的楚、韩、赵、魏、燕五国伐秦更像是一场儿戏。小小的朝歌因为三晋会盟而让天下为之侧目。

难得三国国君汇聚一堂,加之会盟又是一件神圣而繁琐的事情,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卜占卦算得两日后乃吉时,宜会盟,因此歃血为盟定在了两日后的巳时。而这两天的时间正好方便三国国君交流下感情。当晚魏王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赵王、韩王,宾主尽欢。太子然则是第一次见到赵、魏两国的国君和继承人。

太子然知道,如果历史不出现偏差的话,自己未来的主要对手会是太子丹和魏王了。如今的赵王虽正直壮年但却沉迷酒色,赵国之所以不乱全赖平原君、蔺相如、廉颇一干能臣。等七年后太子丹继位,赵国朝堂会渐渐开始乌烟瘴气,长平一战更是败掉了赵国的国运。魏王则是长命的多,可怜的太子增还要在太子的位置守上三十一年才能坐上王位。

次日上午,魏国没有安排什么活动。太子然告了一个假,便抽身出来闲逛朝歌。韩王似乎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太子行事不拘泥于小节,也不阻拦,只是暗暗加派了几个侍卫保护太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