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长,我要是按捺不住,在您来前出去厮杀怎么办?”
“所以我只给你个百人队,让你无法出城列阵。”李必达随后,带着扈从们,骑着马轰隆隆驰下了高阜,护送着自边境三个乡镇掠夺来的大批财货,往基密拉冬营方向去了。
果然,李必达送去的假扮的使者傲慢的语气,彻底激怒了维顿尼东部最大的部落,辛克雷。这个部落在凯撒远征开始时,一向是态度桀骜的,在卢西塔尼亚和罗马间摇摆,不为别的,就因为它拥有两千名部落战士,并拥有类似阿萨这样十二个附庸小聚落。
当使者宣布,罗马人正式开始攻击阿萨、奥克特拉博和埃利珊那三个镇子(使者根本没说这三个镇子已被李必达踩平),并威逼它们投降罗马的奥西尔城,不再向辛克雷人贡献忠诚和财物时,辛克雷的酋长穆库阿斯彻底愤怒了,他吼叫道:“难道我不知道罗马人的两个军团,都在凯撒的带领下,去了卢西塔尼亚的南部作战?你们在奥西尔边境处能有多少人,既然你们要来战,那就像个勇士那样,和我们作战到底吧!”
大约一个集市日后,基密拉就得到消息,山隘那边的辛克雷人,大约共有一千五百名兵士,由酋长亲自带领,冒着冬季的严寒,逼近了前哨营塞。
闻讯出动的李必达,大约一天不到就领着全军抵达了小霍腾休斯的营塞处,此营塞按照的是蛮族方式构造:在木墙前,是环绕的壕沟,自壕沟掘出的土再沿着木墙堆成半人高的斜坡,上面垒上沙袋和木材,供投射散兵使用;木墙内是双层的楼,一层半埋在地下,充当储藏水和粮食的地方,一层树在地上,有通道与木墙相连,供兵士休息监视之用。
小霍腾休斯果然听从了李必达的要求,当辛克雷人的勇士方阵列在阿萨城下叫嚣挑战时,他保持了相当的克制与冷静,因为他看到辛克雷人进入此地区后处境的糟糕。
辛克雷的酋长穆库阿斯被使者散布的假情报牵引欺骗了,他满以为罗马的小型军队还在围攻阿萨等三座聚落,便带着一千五百人,其中大部分是轻骑,越过雪地和山隘,前来夹攻罗马人,但他抵达此处才发觉,三座聚落乡镇里,阿萨已彻底毁灭,变为罗马兵士的营塞;而其余两座聚落,围墙和给养仓库全被拆毁掠夺,只剩下拥有基本口粮和衣物的千多名男女老少,在寒风和茅舍里瑟瑟发抖,他们看到穆库阿斯便集体哀嚎起来,乞求对方带着他们离开,并说这一切都是狠毒的某位黑发黑眼黄皮肤的新罗马财务官所为。
带着羊角头盔的酋长心情很矛盾,他这次带着轻骑出战,给养本来就不多,现在又遇到这饥寒交迫的居民,是带走还是不带走?不带走,辛克雷部族的荣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带走,给养撑不过两天,说不定会被罗马人追袭埋伏,损失会更大。
而且,罗马主力人马已经来了,六七百人,看似不是很多的样子,也不像什么正规路子的军团,清一水咱们凯尔特人的风格,李必达的主力靠着湖泊和小营塞列阵,这样就消除了左翼方面的顾虑,他按照庇主书里所建议的,平行列着左中右三翼,随后抽出了小霍腾休斯的百人队当预备队,右翼加强了投射散兵与a骑兵配属。另外,李必达将左翼、中央与右翼呈斜线配置,左翼靠得最后,距离敌人最远,可以规避敌人轻骑和投石兵的戕害。
一排号手吹响了震天而锐利的声音,罗马人缓慢而谨慎地往前行进着,这种急于决战的架势,倒中了穆库阿斯的心意,他的优势本就是利于急战,既然罗马人人数占据劣势,那我就成全他们!
蛮族人的号角声也吹了起来,上千轻骑像马蜂群般猛扑过来,溅起的雪沫四处横飞,李必达的扈从打出旗语,他的军队全部停下了脚步,半跪着伏低姿态,把盾牌纷纷举到了头顶上,停止在小营塞的射击掩护范围内,随后轻装兵的石子像雨点般撞击到蛮族轻骑锋线上,不少人被击坠马下,但蛮勇无匹的辛克雷人还在三三两两地往前冲着,但当他们冲到李必达步兵阵前时,罗马兵士却保持了严密的阵线和接战的勇气,在纪律的约束和奖赏的刺激下,即便先前是被释的奴隶,也能挨成密集的队形,集体把与雪地交相辉映的闪烁寒光的凯尔特长剑伸得如树林般,组成个惊吓马匹的光带,在“惧尖心理”前,辛克雷的部族轻骑只能绕着李必达部阵列的平行线来回兜圈子,忍受小营塞方向飞来的标枪和石弹的击打。
最后,来回冲突了几遭,辛克雷人的马匹极度疲累,他们在返回对面的阵地后,开始纷纷下马,依靠着没有围墙的聚落,也列成了密集的步兵方阵,准备在恢复精力后,再用利刃突击的方式,打垮罗马人。
就在穆库阿斯骑着马,高举部落图腾,来回疾驰鼓舞士气时,他突然听到侧边的雪地上有车轮的激荡声,是的没错——当蛮族的将士,把目光转移到声音来源方向时,他们看到:
雪地之上,一队带着旗帜的罗马骑兵,在中间夹着四辆标准的凯尔特战车,铁箍和车轴震动之处,发出了轰隆隆的声音,特别振奋精神和耳朵,这四辆战车,两个四轮战车的舱板上,各自用铜链固定着——两门双杆臂的弩炮!而两个双轮战车上,则是立着脸色苍白看似晕车的炮手,后面还有一溜驮马,驮着石弹和标枪……
这就是李必达事先的新奇创意,罗马军队里的骡马对弩炮的运输,当时还是将弩炮拆解开,装载在马背上,到时候卸下、组装再射击,无疑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点,以前干过宿营奴隶的李必达,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他稍微回想了下人类历史上火炮的出现和发展,最早也是没车轮,只能固定在原地傻大黑粗模样的,随着火力掩护和机动能力要求的提高,渐渐加上了轮轴,伴随步兵和骑兵一起机动,并且越来越轻型化,越来越适应野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