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页

十四阿哥觉得上辈子他看电视的那点套路,都不够人家盐商玩的!

然后康熙还给他讲了个商籍之争的故事:

明朝末年扬州有名的“商籍之争”,实际上是山陕商人与徽商之间商场积怨的一次大爆发。

淮安、扬州二府的山陕商人因是外省入户定居而获朝廷特批拥有“商籍”其子弟可入读淮扬二府的学校,每年还有7个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而徽商的家乡徽州与淮扬同属南直隶省,按规定,其子弟不得在当地上学。明崇祯五年,经徽商联名上书,请求凡盐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学,获得皇帝批准。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

直到前不久,经徽商多方运作,又因为改朝换代了,他们又起了心思,而康熙又有心动一动南方的局面,才特许在扬州“商籍”下增加七个名额,让徽商子弟就地参加科举考试。

“商籍之争”,历经明清两朝,前后达数十年之久,山陕商人先胜后败,徽商终偿所愿。

而康熙也因此,才能让朝廷在盐务这里,掌握住半壁江山,不让盐商牵着鼻子走。

可就算是如此,盐务这一块,也是个大问题。

轻易不敢动,一旦动了,盐商们就会闹事,停了贩卖盐的商铺,不收那些盐农们的盐等等,而且他们各个都“富可敌国”啊!

“那皇阿玛,你想要盐商们的钱么?”十四阿哥问康熙。

“十四啊,洗洗睡吧。”康熙落寞的放下了碗筷:“皇阿玛吃的不多,但是皇阿玛是皇帝,这些年来都没找出对付盐商的办法。”

欠国库钱的不止大臣们,还有盐商们的赋税。

“他们可以花钱买扬州瘦马,可以往钱塘江的浪潮里撒金叶子,只为了看那银狼飘金的盛景。”十四阿哥将碗筷拿起来:“皇阿玛,为什么我不能看着他们起高楼,看着他们宴宾客,最后看着他们楼塌了!”

“你有办法?”康熙不信的看着他。

“那您要吃下这碗饭,儿臣就跟您细聊聊!”十四阿哥将碗筷又递给康熙:“一晚上了,就喝了那么一碗汤,还吃了半个饼子,能干什么啊?吃饱喝足了,儿臣跟您一起聊聊那搂钱的大业!吃这么点儿,回头瘦了,皇玛么跟额娘又该唠叨了。”

“那就再吃点。”康熙这回有胃口了,吃了一碗米饭,还有一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