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
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
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
就比如曹氏,一开始,一听说江南曹氏,哦,都知道了,是那个曹氏啊!
太笼统了。
这回分府分家分宗之后,可要明确一下了。
再也不能这么鱼目混珠下去,所以十四阿哥要求康熙赐堂号。
别人以为不可能,可是康熙真的赐予了堂号下去,并且是亲笔题字,挂在了祠堂的正门上。
曹寅这一支,就是“江宁堂”,对外可以说是江宁曹家。
江南是他们的郡望,但是堂号却要分开!
而其他家,则是根据所在地,而赐予堂号。
例如曹寅的堂兄那一支,就搬去了苏州,于是就赐予他们那一支为“孙吴堂”,那里在三国时期,是孙权的吴国之地,故而叫孙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