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宠爱十四儿子,但是康熙在国家大事上,并不偏听偏信,反倒是要多方求证。
“嗻!”此事明面上不好动作,于是只能暗地里来。
京中传教士很多,而且各个教派的都有。
甚至还有一个胡同,住的是沙俄那里的人。
因为早在在顺治五年,伍朗各里成为第一个投降清朝的沙俄人,接着到了康熙七年,有宜番等人来降。
第三次来的人规模就比较大了,康熙二十三年,“将尼布绰等地方取来鄂罗斯三十一人”,原来这批有六十七个人,他们本打算袭扰牛满河一带,结果被清军打败,活捉了三十一人。
接着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四年,两次又有七十多个俄国人或是投降,或是被俘,先后来到北京。
这些人送到北京后,康熙帝并没有虐待他们,反而将他们编为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
这些沙俄人也算是加入大清国籍,而且位居满洲八旗的上三旗,地位很高。
当时的康熙就是着眼于战争,因为大清对沙俄并不了解,又因为长相迥异,根本无法派人化装侦查,所以他收留这些俘虏和归降的人,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敌情,这是其一。其二,俄国人在火器方面十分领先,康熙帝收留俄国人,让他们教授清军如何使用火枪,同时还让他们充当翻译。
而事实上,这伙沙俄人组成的清军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前,沙俄降人宜番来到雅克萨附近的据点,招抚了米海罗等二十一人一起翻盘。
到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沙俄人组成的清军的规模已经不小了,他们的任务是侦查敌情,招降纳叛,被授予骁骑校的宜番就潜入雅克萨城中侦查。
当初清军围困雅克萨城时,这一伙降人的作用就更明显了,一百多个沙俄人的任务就是冲城里喊话,宣扬康熙的恩德,让他们认清形势,赶紧投降。
这种攻心战收到了奇效!
毕竟那个时候,沙俄的士兵以及底层军官的日子并不好过,享受生活的是那些大贵族和皇室,而不是他们。
康熙其实也没对他们怎么样,只是给吃饱饭,穿暖衣服,仅此而已,就收拢了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