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昝宁毫无顾忌地继续往下说着:“今日进讲,这些个人还是一个个仁义道德的模样。军机大臣刘俊德,一直以道学自居,进讲讲得自鸣得意。朕只差没问他脸上:‘为保一个黑心狠毒的贪官,睁眼瞎一样不顾另一家子的家破人亡,算是什么道德文章?!’”
徐鹤章摇摇头,叹息一声道:“本来谈道德文章的,首先是要自身‘仁者人也’,连这点都做不到,其他一概免谈!可谓是……”
他顿了顿,看了看两名宫女,还是把最严重的评价说了出来:“可谓是伪君子!”
昝宁亦是摇头叹息:“先帝留给朕的辅政大臣,原以朕小时候开蒙的师傅张莘和为翘楚,不仅是大儒,更是本分的君子——可惜啊……”
君子通常斗不过小人,帝师张莘和,早在皇帝亲政之初,为礼亲王排挤,一把年纪了,在京中实在待不下去,求了外放,这些年以年岁已高为由,不肯管督抚那些繁杂的事务,只主一方学政,另外自家开一座书院讲讲经学。与张莘和关系亲近的几位大多也离开了京城,最惨的一个被按了罪名发遣军台,据说在军台提督幕下。
徐鹤章呷了一口茶说:“两江的奏报终于‘找’到了,皇上看到了吧?”
昝宁点头:“看到了,不知用了什么样的幕僚写的折子,居然能够错漏百出、疑窦重重——不过听说两江的藩司和臬司都和吴唐不对劲,也说不定特意放出来的‘刀笔’。”
又说:“更关键的,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的密折,都说‘风闻案情不确’。”
徐鹤章沉吟道:“礼邸的意见是?”
昝宁说:“礼邸自然认那份错漏百出、但为吴唐手下知府说话的奏报,打算结案。更可恨的是,还不肯放过已经就木的人——非要问陈如惠‘职官失却国体’的罪过,想着连身后的哀荣都要褫夺掉,大概是怕吴唐等人丢脸吧?”
李夕月在一旁听,再把前面的连起来想一想,居然也大概听明白了、想明白了。
候补知县不补实缺时,常常调剂一些任务给他们,算是短差。
这个倒霉的陈如惠,接的短差是检查户部派下的赈灾粮食有没有都到受灾的地方。大概发现了赈灾钱粮的猫腻儿,又不肯接受知府的贿赂,打算据实陈奏,就“被自尽”了。
大多数人都觉得里头一定有猫腻儿,但那知府是吴唐提拔的私人,吴唐硬是要保住他,昧着良心给“自尽”定了论。而礼亲王因吴唐是他的私人,所以不能不官官相护,也强硬地认定了,还做出个“铁案难翻”的样子来,打算糊弄天下悠悠之口。
李夕月心想:果然拉帮结派不好,大家就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彼此照应,但也彼此遮掩,一旦拔起一根萝卜,就会带起一串儿泥。皇帝想对付礼亲王,揪着这件事顺藤摸瓜,即便摘不掉礼亲王的铁帽子,至少也可以折了他的羽翼。
她于是也觉得有些激动起来,期待着皇帝胜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