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页

一直不曾开口的田畴建议说道:“公子,在报纸上面推广简体字是否可以分步骤来实施。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先在一些词组和容易理解的语句之中掺杂一些简体字,就算读报的人此前没有见过这样的字,却能通过前后联想推测出这个字的意思,等过一段时间报纸的发行量上来之后,读报的人渐渐认识和适应了一些简体字,再逐渐化繁为简,这样就可以顺利推行开来。”

已经完全习惯了简体字和标点符号的郭嘉,此时也忍不住插话进来:“以我之见,不仅要推广标点符号和简体字,最好连字体版式也从竖排改为横排,反正报纸是新生事物,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读报的人通过报纸接受一样新变化也是接受,接受两样、三样变化也是接受,从心情感受上而言,无非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反正我们怎么弄,读报的人就得随我们的心意去读,除非天下还有别的势力可以出钱另办一份报纸!”

此时的纸张造价十分昂贵,如果不是家境相当富裕的人家,根本就用不起,加之刘和又把自己麾下造纸工匠经过多年研究革新出来的造纸术当做核心机密,连带油墨的研制,分拆雕版刻印技术等也属于密不外传,所以除了他有实力较大数量地印制报纸,别的势力根本就是望不可及。

刘和觉得郭嘉的主张和田畴的建议都有可取之处,于是全部采纳,然后他又询问大家说道:“我还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那就是随着报纸的推行,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笔吏为报纸提供文稿和消息,是不是趁此机会开办一个新的行会?”

“公子的意思,是把这些为报纸提供文稿和消息的人组织起来,加入一个行会里面?”

“嗯,便是如此,不仅要给这个行会制定行业规矩,还要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扶持他们发展壮大。我看这样吧,这些为报纸提供文稿和消息的文笔书吏,今后就叫做记者,而这个由众多记者参加的行会,就叫做新闻协会,你们觉得如何?”

几人见刘和已经定了调,心里虽然对“记者”和“新闻协会”这两个生造的词句有些不以为然,却也没有反对。这些年众人跟随在刘和身边,已经习惯了刘和时不时从口中冒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词组语句,而且有些刘和“生造”出来的词句初始听着觉得怪异,但习惯之后就会发觉表述的十分准确贴切,如果换成别的词语和句子,根本无法生动传神地表达原本的意思。

比如,刘和在总结军事方面的词句时,便提出了“战略”、“战法”、“战术”和“战争”、“战役”、“战斗”等词组,虽然每个词组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觉得不够完整和准确。

这次商议过后不久,《大汉时报》首刊终于面世,共计刊印了五千五百份。为了确保各地军民尽早看到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纸,刘和动用了军驿传递报纸,光是从邺城奔赴各地的快马就派出了上百匹之多。

最先收到报纸的是驻守壶关的部队,因为刘和在军队中大力推行识字运动,所以振威营中层以上将领基本上都能顺利阅读这份报纸。

太史慈看完报纸之后,立即对麾下部队下令,要求在队一级单位中必须指定一至两人作为读报员,每次新的报纸送达之后,便由读报员负责将报纸上的内容给全队官兵进行宣读讲解。因为军中的识字运动是自上而下,所以到了队这一级单位时,往往都是队率和什长这样的头目识字,因此读报员实际上还是由底层军官或者士兵头目担任。

太史慈虽然不插手政事,但看他下达的这道命令,分明是认识到了报纸对于统一全军官兵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驻守壶关和天井关的振威营官兵,很快按照主将太史慈的命令阅读过了《大汉时报》首刊中登载的内容,一些困扰官兵的思想疙瘩也得到了答案。

“鲍二蛋,现在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拿出这么多的粮食来救济并州饥民了吧?骠骑大将军都亲自在报纸上写文章了,他说今日多救济一个灾民,我大汉明日便多一份复兴的希望!”

“李疤瘌,少跟老子掉书袋!咱们同一日提的什长,一起进的识字班,你认的字还没有老子多呢!什么叫‘我大汉’?那是骠骑将军的称呼,到你这的时候该说‘咱们大汉’,思想教育课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