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

郑氏兄弟到来不久,长安朝廷委派司空赵温领着一些官吏也抵达了洛阳。

年前,刘和为了缓和与王允的关系,曾经上表长安朝廷,请求朝廷委派够分量的官员前来洛阳,主持皇宫修缮等事宜,结果王允竟然将看着有些碍眼的,与他同为三公的赵温给赶到了洛阳。

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后,设置了大司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府中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部署四十二人。

赵温,字子柔,今年五十七岁,与王允、马日磾、杨彪等大臣年岁相仿,老家在蜀郡成都。当初朝廷任命他为京兆郡丞,赵温嫌官小,于是感叹着说了一句:“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于是弃官返回老家蜀中。当时正遇家乡灾荒,赵温便慷慨施舍家中积粮赈救饥民,后来得封江南亭侯,历任侍中、司空等职。

赵温此人,性情比较直爽,有什么话都要说出来,而且不怎么给人留面子,所以不被把持朝政的王允所喜。刘和的奏书送抵长安时,王允正想着如何撸掉碍事的赵温,正好借此机会将他赶到洛阳来,以此牵制和对付势头强劲的刘和。

对于赵温的到来,刘和有些意外,但并不是非常抵触。赵温虽然位高,但他再高也高不过自己老爹刘虞,刘和如今是代父坐镇洛阳,实际上行使的是太傅的权力,加之他又控制着数万兵马,所以赵温根本无法撼动刘和的地位和权力。

洛阳城中的大小官邸经过去岁今春的一番修葺,很多已经可以住人,其中就包括原司空府。刘和客客气气地将赵温送进了司空府,然后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赵温点名要了几个小吏来帮自己处理公务。

赵温有感于刘和的懂事和尊重,非常大方的让刘和在自己从长安带到洛阳的吏属队伍中挑选,刘和也不矫情,直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然后领着人离开了司空府。

在被刘和选中的这几人当中,有一位名曰杜畿,是京兆杜陵人;另有一位名曰徐岳,是青州东莱人;还有一位名曰贾逵,是河东襄陵人。

此三人,在这时声名并不响亮,还属于长安城内不怎么入流的官吏,因此才被赵温作为低等幕僚带到了洛阳。然而,开着金手指而来的刘和却知道这三人的本事和能力,他早就派人盯着这几个家伙好几个月了,等得就是赵温带着他们前来洛阳!

据史书记载,杜畿不仅是一位爱民如子,为政有道的好官,而且不畏权贵,品德高尚。他曾出任河东郡太守长达十六年之久,史书评价其政绩为“常为天下最”。曹操去世之后,曹丕曾任命杜畿监造御楼船,等到楼船造成之后,杜畿亲自到陶河试航,不幸遇到风暴,溺水而亡,时年六十二岁。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杜畿的品行:杜畿的母亲去世很早,他父亲续娶了一位凶狠的后母,更加悲催的是,杜畿的后母来到杜家没有多久,杜畿的父亲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凶狠的后母一个人照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凄苦。

然而,就算后母对杜畿不好,但杜畿在长大之后却拥有了孝子的名声,当长安动乱之后,还带着后母一起逃亡到荆州避祸。等到长安稳定下来之后,杜畿还亲自扶着后母的灵柩返回故里,不将后母的尸骸丢弃在他乡。

杜畿能被刘和相中,除了他的品行能力,更因为刘和看重了杜畿能为曹丕督造楼船的本领。刘和现在虽然未曾涉足海洋,但他作为后来人,非常清楚探索海洋对于汉民族具有怎样深刻的意义。远的不说,将来刘和若是统一了中原地区,率军南渡长江时,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被刘和相中的第二位人才徐岳,在某罗的演义之中根本看不到名字,但他却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