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

年少轻狂,自以为是的毛病,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容易犯,但刘虞认为自己的儿子显然不能归于此类。仅从儿子在冀州时的作为,在返回蓟城后的作为,以及在来马城路途中的随机应变,足以证明他是真的胸有经纬天地的才干,而非纸上谈兵、坐而空谈的年轻人。

因为对于儿子的认识不断全面和深刻,所以刘虞对刘和提出的几条意见都认真采纳,有的甚至立即付诸于行动。

首先,刘虞向朝廷起草了一封长长的奏章,其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了此次对抗鲜卑入侵的大捷,然后违心地称颂了董太师在长安的作为,请朝廷加封董卓为大将军;接着又向朝廷建议加封冀州牧韩馥为安北将军,表韩馥麾下将领张郃为建忠将军;表奋武将军公孙瓒为青州牧,加封平东将军;表渤海太守袁绍为并州牧,加封安西将军;最后,请朝廷加封侍中刘和为护乌桓校尉,加封广阳人阎柔为护乌桓司马。

整篇奏章之中,刘虞并未提到自己,非常自谦。但是,这封写给朝廷的奏章,必然是要先经董卓过目的。刘虞违心的称颂了董卓,还请朝廷加封董卓为大将军,这可是非常难得的让步。董卓怒杀前太傅袁隗之后,为何要将这个职务分给远在幽州的刘虞?还不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安抚士人集团。

太傅之位,仅在太师一人之下。董卓逼着小皇帝加封自己为太师的时候,吃相有些难看,所以就让皇帝同时封刘虞为太傅,当时就料定刘虞不可能真的来长安,最多也就是得个虚名。如今刘虞让他加封大将军,董卓是不是也得投桃报李,回报给刘虞一点啥呢?

当然了,董卓对于大将军这个职务或许不放在眼里,如今他手握二十多万西凉兵,控制着小皇帝和朝中一群老臣,盘踞在长安一带逍遥快活,实际上跟自己当皇帝没啥两样。

不过,从名声上来讲,太傅刘虞请朝廷加封他为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似乎听起来很不错的样子?

信都会盟的时候,刘和与公孙瓒、袁绍和韩馥都有约定,由自己父亲出面帮他们向朝廷讨官,而他们则一起上表朝廷为刘虞请封骠骑大将军之职,这是一笔大家都有好处的买卖,如今刘虞又向董卓示好,只要刘和再派人在长安活动活动,基本上就可以实现了。

王越当时在冀州与刘和分开,急着返回长安,其实就是向司徒王允汇报此事,好让王允等忠于汉室的老臣提前知道,免得到时候跳出来出言阻扰。

以刘和的分析,父亲刘虞被加封骠骑大将军的可能性很大,要是董卓不同意,到时候就别怪自己拿出杀手锏来。倒是加封袁绍为并州牧和安西将军的事情,问题比较严重,毕竟当初朝廷曾封董卓为并州牧,而并州又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实在比较敏感。

不过事到如今,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让老爹顺利加封骠骑大将军之职,今后刘虞就有了开府建衙,任命手下官员职务的权力,相当于是在黄河以北另立中央,与董卓成为旗鼓相当的顶级大佬。

刘虞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占据着皇室宗正的名头,就算他在黄河以北开府建衙,私授官职,天下人也不会有太多的负面评论。到时候,只要派人四处散布刘虞这么做是得了皇帝的密旨,绝对可以得到许多拥护汉室的士人支持。

只要刘虞头上戴起“骠骑大将军”这顶超级大帽子,刘和今后就有许多的事情可以从容布局实施,不必担心惹人非议,遭受来自各方面的阻扰和压力。

除了这封信,刘虞还给倒霉的阎柔也写了一封信,盛赞了阎柔这次共同抵抗轲比能的做法,告诉阎柔已经向朝廷上表了,今后乌桓司马的官职肯定归他所有,别人想抢也抢不走。不过呢,刘虞也提醒阎柔,今后未曾收到命令时,不得私自率兵越过白山,否则便以谋逆造反论处!

刘和建议父亲在全州发布公文,褒扬这次牺牲的士卒,向他们的家人发放一些抚恤,同时在军都山南麓风景秀丽之地修建一处阵亡将士墓地,将牺牲士卒的尸骨运回去统一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