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向的情况,周延儒还是知道一些的,什么隔离区,什么解毒活血清燥救肺通窍的汤药等等,包括粮草的救济等等,都是在大规模的进行,大晋朝廷不知道拿出来了多少的银子,而且看样子还要继续的消耗下去。
内心里面,周延儒是感激苏天成的,苏天成实际是承受的京城带来的压力,若是没有天津方向的救济,恐怕京城周遭已经开始出现重大问题了。
至于说朝廷里面的情况,周延儒也死心了,知道没有多大的希望了,辽东方面敢于抗旨,敢于不派出二十万的边军,要说这里面没有苏天成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苏天成的手已经伸到辽东了,人家以前是蓟辽督师,对于辽东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在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能够影响到辽东边军,乃至于左右辽东的局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周延儒唯一觉得安心的事情,就是周康见到了苏天成,苏天成非常明确的表态了,记得他周延儒,至于后面的话语,就不需要说那么多了,至少大明朝廷就算是覆灭了,他周延儒不会跟着吃亏,恐怕在大晋朝廷里面,还是有官做的,至于说能够做什么官,目前还想不到那么多。
大明朝廷已经没有希望了,至少周延儒是这样看的,他绝对想不到,几百年来的沉淀,造就出来的巨大影响,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天成造反才几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黑死病的蔓延,不仅仅从实力方面击垮了大明朝廷,更是从心理上面摧毁了大明朝廷,人心的向背早就显现出来了,就连京城里面的一些大儒,以前是痛骂苏天成的,痛骂大晋朝廷的,可现在也不说话了,压根不评论大晋朝廷,说起大晋的皇上苏天成的时候,一些人表面上沉默不语,背地里是赞叹的,认为苏天成是真正百年难遇的君王。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迟来的部署(1)
正月过去了,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努力,隔离区的情况完全好转了,众人惊恐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苏天成也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
得力的防御措施,顽强的抵抗了黑死病的蔓延,隔离区内外,从刚开始每天死亡两百人以上,到后来的几十人,到如今,五天时间没有死一个人了。
但这场与黑死病的输死抵抗,消耗了大量的银子,这个数字,朱审烜和苏天浩是非常清楚的,一向富足的大晋朝廷,也开始变得捉襟见肘了,苏天成也是知道的,很好的抗击了黑死病的蔓延,下一步就要尽快的拿下大明京城了,只有统一了中原,很多的事情才可以慢慢开始着手处理,特别是朝廷财政支出的问题。
高薪养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财政收支的机制,否则这样的情况就无法持续下去,大宋朝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官吏的待遇很高,但朝廷的府库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银子,无法强军,以至于大宋一朝都显得羸弱不堪,遭遇了多次的入侵。
隔离区的人员,已经开始强制疏散了,每日里好吃好喝供着,一些人甚至不愿意离开了,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持续下去的,否则朝廷也无法继续承担下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几十万人的消耗,要不是因为黑死病的厉害,朝廷根本不可能这样做的。
较为特殊的情况是,大明京城有不少的官吏,也进入到隔离区了。这些官吏,范景文基本上都是认识的,就算是不熟悉,也见过面,因为一直坚守在隔离区,范景文几乎见过了所有的官吏。也给苏天成禀报了这方面的情况,这些官吏携带家眷逃离大明京城,一方面带来了大明京城里面的相关情况,一方面也流露出来归顺大晋朝廷的意思。
杨嗣昌和张溥也赶到了天津,包括户部尚书苏天浩也赶过来了,大晋朝廷的丞相全部都聚集在天津了,如此情况之下,所有的大事情都可以做出来决断了,有关从大明京城投奔过来的官吏的安置问题。苏天成很尊重范景文、杨嗣昌等人的意见,他们是从大明朝廷过来的,感同身受。
按照众人商议的意见,全部接收了这些投奔过来的官吏,在安置方面,基本都是准备留在京城的,其实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的想法,大晋王朝的京城。还是要设置在北平的,至少从政权的稳固、老百姓的认识方面来说。北平比较南京来说,影响力是大很多的,不过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对官吏选拔的严格,朝廷里面的官吏很少,倒是地方上的官吏。配备的过程之中,倾注了全力,因为地方上的官吏,直接牵涉到朝政的稳定,而且新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需要地方上大力推进,这样才能够保证朝廷的开支用度。
众人对于皇上的远见,早就佩服的五体投地,当初皇上不注重京官的配置,却一心要求配备好地方上的官吏,特别是巡抚和知府,更是严格把握,还要经过诸多的培训,如今大晋朝廷控制的地方,民心稳定,赋税能够源源不断的上缴朝廷,这令众人意识到了,皇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