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朝廷之中的一些俊杰之士,慢慢都被苏天成吸纳过去了,成为了苏天成忠实的下属,都在围着大晋王朝服务了。
对于多尔衮这等的行为,陈新甲提出来自身的看法,他认为多尔衮瞧不起大同边军,在作战的过程之中,恐怕会不服从整体和统一的指挥,也许试探江宁营实力的事情,不久之后还会发生的,若是在交战厮杀的过程之中,突然出现这等的变故,对于整个的战役来说,那就是重大的打击了。
王道直也赞成陈新甲的分析,认为多尔衮或许还会有其他的举措。
两人商议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想到最好的办法来应对,不过两人还是有一点共识的,那就是多尔衮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作为一名有些的将军,多尔衮是能够分清楚轻重缓急的,不会轻易做出来对于战役大局不利的事情。
实际上到了这个节骨眼,陈新甲和王道直也只能够做出来这样的判断,以自我安慰了。
两人绝对不会想到,多尔衮已经做出来了尽早撤退的准备,而且在撤退的过程之中,多尔衮是绝对不会手软的,正值腊月,老百姓准备过春节了,这样的时候劫掠,一定能够获得巨大的收获。
商议结束之后,陈新甲专门派出了传令兵,再次赶赴后金鞑子驻地,告诉多尔衮,还是按照以前的战术布置来作战,一方面是作战的时间不能够拖得太长了,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尽可能的击败江宁营,第二个方面是首先与江宁营作战的,还是五万大同边军,按照以前的部署,满八旗负责分割包围江宁营,截断江宁营先头部队与后续部队的接触,争取尽量多的杀伤江宁营的有生力量。
多尔衮得知了陈新甲最终的安排之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他开始给皇太极写信禀报情况了,这个时候,多尔衮完全可以断定了,沧州之战的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不会有多大的悬念了,满八旗勇士可不能够在这里送死,需要想到其他的出路了,不过江宁营经过这一番的鏖战,也不可能继续征伐辽东,大清国还有时间做好充足的准备,至于说正白旗和镶白旗,会利用这一次入关的机会,大规模进行劫掠的,大同方向很是空虚,大军可以从那里离开关内,回到沈阳去的。
多尔衮已经看清楚了,陈新甲不是杰出的指挥官,不要说和皇太极相比较,就是和自己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但陈新甲也不是庸才,考虑还是有独到的地方。
但陈新甲这样的才能,怎么能够指挥如此巨大规模的战役,哪里是苏天成的对手,人家苏天成指挥了无数次的战斗,而且还剿灭了令大明朝廷头疼的几十万流寇,苏天成手下人才济济,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都是闻名后金的大明战将了。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沧州血战(9)
江宁营一分为三,洪承畴指挥其中的三万人,负责迎战后金鞑子,贺人龙与艾能奇指挥其中的三万人,负责进攻五万大同边军,刘文秀与李定国率领一万人,负责抵御准备增援的五万大同边军。
面临了两次提前遭遇到的战斗之后,洪承畴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认为先前的战役部署,需要做出来调整了,这倒不是说洪承畴有着什么先见之明,而是事实令他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次江宁营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稍微的不注意,就有可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的,所以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是要做出来精确的布置,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样的安排部署,问题也是有的,那就是战役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结束,形成持久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这是洪承畴愿意看见的情况,因为卢象升率领的四万江宁营将士,正在昼夜兼程赶赴沧州,一旦这四万大军到来了,就是决定胜负的时候了。
当然,持久战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可能避免重大的伤亡,这对江宁营也是不利的,毕竟这里不是江宁营的根据地,不可能得到很多的支持,一切都要依靠自身,若是这样的战斗在山东进行,洪承畴才不会受那样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