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页

想到了这里,朱由菘不在迟疑,他需要明确表态了。

“公公说的是啊,这指挥权必须是统一的,公公和我担负了守卫南直隶的重任,就要统一指挥三十三大军的,公公职责重大,不管提出来什么建议,我都是同意的。”

秦三德看了一眼朱由菘,从他掌握的情况来看,朱由菘其实是很不错的,有着充分的睿智,也知道应该如何的处理事情,不过这次可能是局势不一样了,朱由菘一直都很谨慎,很少发表什么实质性的意见,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安排为准的。

来不及去追究深层次的东西,秦三德继续开口了。

“咱家看大军暂时不要调动了,请左良玉、黄得功和马大人到南京来,首先商议如何应对苏天成和保卫南直隶的事宜,接下来才是考虑进攻的事宜,不知道朱大人以为如何。”

“公公考虑很好,我看就这么办。”

这里面的意思,朱由菘当然是清楚的,请左良玉等人到南京来,摆明就是索要他们的指挥权,大军必须要服从统一的调遣,若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动摇,秦三德是可以动用尚方宝剑的,就算是杀掉你,你也没有话说的。

事急从权,这样的安排肯定不是最好的安排,朱由菘也是明白的,可惜他拿不出来好的办法,不采取什么行动,总是以朝廷的名义来压左良玉等人,不大可能有效果,至于说左良玉等人,不敢不到南京来,否则惹怒了朝廷,完全可以调整他们的职位。

朱由菘不想做恶人,皇上派遣的这个差事,显然是苦差事,没有谁愿意去做的,谁都知道江宁营的骁勇,人家也是十几万大军了,三十多万人,在苏天成和江宁营那里,并非是恐惧性的数据,人家总是能够想到办法应付的。

可事情到了这一步,秦三德主动提出来了,到了这个时候,朱由菘不可能明哲保身了,也没有继续退让的地方,只能够是按照秦三德设计好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而且表现出来完全的支持,其实也就是替秦三德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了,要知道在朝廷里面,太监尽管掌管了权力,因为魏忠贤的事宜,文武官员还是看不起太监的。

朱由菘离开之后,秦三德也很是满意,他的安排是很大胆的,剥夺左良玉等人的指挥权,这可不是小事情,但三十三万大军,不能够做到统一号令,后果也是很可怕的,一旦出现了各唱各的调的情况,不需要苏天成加紧进攻,这些大军涌进了南直隶,就预示着失败的开始,军队里面的诸多陋习,秦三德还是知道的,失控的军队,犹如洪水猛兽,可以吞没一切。

至于说苏天成为什么迟迟不进攻南直隶,秦三德也是有着一些猜测的,他和苏天成一起做过事情,清楚苏天成的有一些脾气,苏天成做事情,看重的是骨子里的东西,需要得到的是实际上面的效果,不在乎外表的光鲜,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苏天成迟迟不发动进攻,朝廷的圣旨难以保密,怕是苏天成早就知道了,磨刀霍霍的等着这三十多万大军了。

秦三德也是豁出去了,这与他的身家性命息息相关,若是朝廷被苏天成推翻了,他们这些太监是没有多少出路的,本就是依附皇上才有可能存在的,苏天成岂会收留他们这些人,这个时候与苏天成拼命,也是在保护他们自己。至于说朱由菘,情况也是差不多的,毕竟朱由菘和朱审烜有着太大的区别,要是被苏天成夺取了天下,那些藩王也跟着完蛋,一个都不要想着有好日子过,秦三德听说了山东的藩王,地位和普通人一样了,没有任何的特权,甚至连土地也要交出来。这恐怕也是朱由菘态度坚决的原因之一吧。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识趣

左良玉和黄得功进入南京城的时候,内心是忐忑的,两人甚至事先联系了,在南京城外见面了,为的就是商议和探讨,这次朱由菘和秦三德召见他们究竟是什么目的,要知道这样做,是存在极大风险的,如今的情况不一样了,朝廷对下面的管控,明显加强了,文武大臣之间私下里的交往,几乎都是被监控的,也难怪,苏天成造反了,就是因为拥有的权力太大了,那些在外面领军的将领,不成为朝廷重点监控对象才怪了。

两人商议了足足半天的时间,也没有能够猜测到这里面的目的,要说圣旨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求两人带领大军进入南直隶,听从朱由菘和秦三德的指挥,进攻和剿灭苏天成的江宁营,接到圣旨的两人,有些啼笑皆非的味道了,几十万大军进入南直隶了,要说苏天成不和你作战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占领湖广、云南、江西等地,这些地方完全都空虚了,要知道苏天成占据的地方越多,实力越是强悍,难道朝廷想不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