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缘故,下官以为,江宁营暂时不适宜调遣,江宁营不想卷进权力争夺中间,不想因此无谓的消耗,下官曾经给大人禀报,要最大限度的保证江宁营的供给,要让江宁营有着合格的军官、杰出的军士,为的就是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
范景文看着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苏天成温文儒雅,为人做事都是很低调的,想不到也能够透露出来这样的霸气,这些话,分明就是说了,江宁营是与众不同的,是要作战的,是有着充足的底气打胜仗的,当然了,其他人也不要想着,能够随意的染指江宁营。
第三百一十三章 流年不利(1)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农忙时节,闫子章 忙得晕头转向,刚刚到江宁县上任的时候,就开始操心耕地的事情了,按照安排,江宁县要大规模的整修耕读和沟渠,县衙拿出来了三十万两银子,如此的大手笔,他岂能不战战兢兢,生怕出现了差错。
在忙碌的过程中,慢慢的,江宁县的一些规矩,他也清楚了,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尽量照顾到普通百姓和农户,抑制士绅富户的特权,在两者中间,最大限度的平衡中和一下。比如说着整修沟渠和耕地,就是让农户能够直接得到好处,县衙拿出来的银子,绝大部分都是工钱,除开一些必要的物资采购,其余的都发给了做工的农户。
至于说免除田赋的事情,闫子章 是完全赞同的,在孟津县的时候,他见过农户的窘境,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能够稳定农户,在流寇肆掠的情况下,走投路的农户,很有可能加入到流寇的队伍里面去。
对士绅富户和商贾,县衙也不是一刀切,绝非是使用暴力,强行的没收他们的财产,其实对待这些人,县衙是很客气的,江宁县的商贾很多,一年多时间,从以前的两千多户,增加到接近四千户,这些商贾,基都给县衙缴纳了捐银和赋税,他们心甘情愿,而且还在为捐银的多少暗地里较劲,毕竟缴纳的捐银多一些,享受到的待遇也高一些。
至于说士绅富户。重点是在粮食上面,县衙免除了田赋。但要求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富户,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卖出来粮食,这些粮食,主要是卖给县一些经营粮食的商贾,以促进粮食交易的生意。
盐商缴纳的捐银数量之大,完全出乎了闫子章 的预料,每年一百六十万两。加上商贾的捐银,这就是两百万两以上了,县衙有了这么多的收入,哪里还需要操心田赋的事情,完全可以免掉农户的田赋了。
当然,开支也是很大的,但是这歇支。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且都是见到了效果的,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银子都用到了关键的地方。
难怪江宁县的情况,越来越好了。
忙碌中的闫子章,感觉到浑身是劲。在这样的地方做事情,心情是很好的,而且,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可能是江宁县知县了。如果能够促使发展的步伐一些,岂不是有了了不起的政绩。
蓝桥正形容自己。到了江宁县,仿佛是再一次的鲤鱼跳龙门,江宁县有着太多的读书人,特别是在中兴学社,几乎是集合了大明朝大部分的顶尖学者,和这些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蓝桥正感觉到,自己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了。
他与刘宗周、黄道周交谈的时间最多,每次都是谦虚的请教,不断的领悟。
县衙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太多,下面的吏员和衙役,个个都是精干之士,有些事情,只要安排好了,人家自然能够做到最好。
到了农忙季节的时候,中兴学社的孙承宗、鹿善继、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都是到了田间地头,感受农忙的同时,也做一些调查研究,他们对江宁县连续两年免去田赋的事情,还是很有兴趣的,到了村镇,看见农户几乎都是在田地里忙碌,走进农户家里,米缸里面有足够的粮食,吃喝是不用愁的,走遍了江宁县的村镇,没有看见一户的断粮户,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