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苏兄才学,冠绝古今,这首长相思,道尽军士相思,意境悠远,语句平实,乃是在下见到的绝佳诗句了,若是苏兄不嫌弃,在下日后定当时常讨教啊。”

“不敢不敢,在下还要向吴兄学习的。”

吴伟业毕竟只有二十三岁,爽快很多,虽然也显得志得气满,不论是说话,还是讨教,显得很是恭敬,有着一种不如你就服气的感觉,这样的胸襟,还是很不错的。

两人喝酒的时候,吴伟业很是恭敬,这种态度,是从骨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是对于有本事有能力人的一种崇拜。

吴伟业也喝醉了,趴下之前,依旧在念叨这首《长相思》。

比较陈于泰和吴伟业两人,苏天成还是有着不同感受的。

他的印象,吴伟业明显要强一些的,这也难怪,吴伟业后来,能够成为著名的诗人,有着一番作为,至少人家的气质是低调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于泰和吴伟业,两人如果同朝为官,陈于泰的成就,肯定会高于吴伟业,官场上,可不是依靠的书本知识,重点还是要看你的性格。

历史上,陈于泰挤掉了吴伟业,成为了殿试状元,吴伟业屈居榜眼,要不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看了吴伟业的试卷,估计就掉到三甲去了。

官场上,肯定是残酷的,特别是在明末的官场上面,一味的硬骨头,肯定会摔得很惨,轻者被排斥出官场,重者甚至会丢掉性命。吴伟业太年轻了,需要磨砺,他是不能够和陈于泰比较的,这就是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第九十六章 特殊的客人

董昌、陈于泰和吴伟业先后都来了,还有一些贡生,也来拜访过了,苏天成的那首《长相思》,迅速的传开了,再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诗词。

这首《长相思》,与前两首完全不同,说的是军队里面的军士,思念家乡,意境也不一样,那些认为苏天成只能够写风花雪月诗句的人,很快闭嘴了。

苏天成有着不一般的感受,他总是觉得,自己还会有很重要的客人的,眼看着殿试日子就要到了,朝廷里面的有些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反应。这种判断,源于长期在政界的领悟。

苏俊递给了苏天成一封信。

“少爷,刚才有人给了小的这封信,说是直接交给少爷,小的不认识来人,来人给了小的十两银子,小的已经用银针刺过了,信封没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