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娘快步走到他身边,杨太傅从抽屉里拿出两张纸。宝娘伸头一看,上面写了两个少年郎的基本信息。
一个是鸿胪寺左少卿岳大人家的次孙,今年十四岁,也刚参加完县试,虽然名次不如赵传炜好,也是个上进的好孩子。
另外一个是翰林院一位外地穷翰林家的第三子,姓孔,十三岁,正在读书,还没参加县试,据说读书很不错。
宝娘把两张纸都看了看,有些不大满意,“阿爹,没有别的了?“
杨太傅道,“阿爹也不能整日去打听人家的小郎君,看了好多家,暂时只挑出这两个好的。“
杨太傅挑剔,家里关系太复杂的不要,读书不好的不要,长得不好看的不要,贪花好色的更不用考虑。大浪淘沙,他就挑出了这两个。
杨太傅心里清楚,杨默娘是庶女,只能配个家世一般但勤学上进的好孩子。
宝娘放下两张纸,“阿爹,还是要问问三妹妹自己的意思。“
杨太傅嗯了一声,“这些事情你莫要操心,帮你阿奶把家里打理好。“
宝娘点头,“那阿爹先忙着,我去厨下看看。“
杨太傅拿出一封公文,“去吧。“
宝娘回到后院,先去找杨默娘,姐妹两个一起往厨房去了,杨淑娘上学去了。两个姐姐都到了说亲的年纪,她还小呢,要继续读书。
对此,杨淑娘很不满意,但也没法子。为了让她高兴,两个姐姐每天会给她单独做些好吃的。
转天早上,还没等杨家人去叫呢,赵传炜自己上门了。
杨家男丁都不在,陈氏把他叫到了自己的院子,又把两个孙女都叫了过来。
陈氏温和地问他,“考试累不累?“
赵传炜认真回答,“回阿奶的话,累倒不累,就是怕自己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