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车的徐相道:“墙头野草,随风飘摇,看看便罢,不必过多理会,需要稳住的是京中的那些握有实权的世家重臣。”
“只是我在时,将他们弹压太过,让他们如今权欲越盛。通王久久不能登基,恐怕也是那些世家想要以瑾儿为凭,向未来挟天子的石梁玉索要更多的筹码。只是即便最后石梁玉得逞,以通王的现状,不免让那些人怀了主弱臣强,效法曹操之想。”
徐相放下手中的热茶,从袖中取出一张红封面纸页,道:“话是如此,不过世家虽势大,值得注意的也不过是石梁玉手上的京畿卫,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渊微早已有数。比起这个,老臣倒是觉得陛下的终身才是大事,看到你们阔别多年还毫无隔阂,老臣总算放下心了。”
夜夜交心,能有隔阂吗……
季沧亭干咳两声,拿过徐相手上递来的文定书,正看一遍,倒看一遍,先是夸赞了一声徐相的字写得好,随后便感慨道:“私定终身这么多年,这婚书拿得可真不容易。”
作为名义上的婆家人,徐鸣山像是了却了一件心头大事,道:“这还不能算数,待京中诸事平定后,迎吉纳采一样都少不得,需寻个合适的地方,绝不能委屈了陛下。”
“徐相有心了。”
徐鸣山见她眉眼安然,复又道:“不过,此去京中,要先去拜祭父母师长,这也是老臣和渊微的意思,让他们泉下有知你有了托付,也便安心了。”
父,母,师,长。
每个字都像是埋在血肉中的一把刀,日日凌迟着让她不敢忘却。
季沧亭将婚书叠好,定了定神道:“徐相,去炀陵之前,我想知道那年我和成钰离京支援崤关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宣帝二度临朝,以至于时局丕变?”
“这……”徐鸣山道,“这便说来话长了。”
元昌十八年,匈奴屡屡扰边,冀川侯上表,称守关消耗甚巨,愿率十万大军出关,趁兰登苏邪大部在三黎国徘徊,直袭王庭,彻底了却战事。
主战派称,匈奴狼子野心,此为拖延之策,等到兰登苏邪的军力集合完毕,踏平三黎后,虽地形有碍,但若以其一贯的极端手法,奴役三黎民日夜开凿大道以实现南侵也不是没有可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可避战派称,如今崤关守军十五万,守住中原隘口绰绰有余,不妨拖到匈奴愿意求和为止,如此可避免双方消耗。若是当真让冀川侯把十万大军带出去了,余下那五万军队极有可能要面对三十万之数的匈奴攻城大军,若这五万军队沦陷,那么匈奴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
两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负责监国的太子虽相信冀川侯的选择,但也不敢断言这样的选择便是对的,直至争论的第三日,离炀陵不过两百里的洮郡忽然爆发了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