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陵也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容易浮躁,他当初不是真正的小孩子,不能也不会用自己的那一套标准去衡量孩子,但读书最忌讳浮躁二字。
从这一点,安安就比年年好一点,安安更容易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
沈陵和年年好好聊了一聊,沈世沐浮躁的心被泼了盆水,冷静下来了,正如爹爹所说,他不过是多看了几本游记和地理志,便不知天高地厚。
看儿子又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沈陵也是松了口气,在京城孩子面临的诱惑其实很多,年年对别的不感兴趣,唯独很爱出去玩,认识新鲜事物,这不算大毛病,可能与他年幼时的经历有关,他周岁就跟随他下放,在淮南府时,也会带他四处走动。
可惜古代交通不便,他又正在读书,沈陵希望他能专心读书,这个年纪正是最好的时候,比起沈陵当年读书的艰苦,他们已经够幸福了。
明年是一年春闱,今年秋季开始,各地的举人开始入京,建康府的举人都会前来拜见沈陵,请沈陵指点文章,这几年还有会淮南府的举人,淮南府的百姓一直都还惦记着沈陵。
对于一些家境一般的学子,沈陵也会安顿他们,旧宅子如今用来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正适合借给他们住。
有一位举人名叫胡文非,格外勤恳,也不怕丢面子,经常上门请教,他就比沈陵小个两岁,沈陵觉得读书就是要厚脸皮一些,抹不开面子会失去不少机会,他的数次机会都是他厚着脸皮讨要来的,王大人的指点、老师,都是他厚着脸皮找上门。
只要是来问他的,他基本上都会抽空指点,若是没空接待,也会让他们留下问题,写封信回过去。
京城的茶楼也是读书人聚会的地方,一杯茶成本低廉,又能坐着说说话。
大家感叹着京城的物价,若非为了考进士,实在是有些住不下去,来一趟京城,至少得花掉上百两。
“文非兄,还是你们省了,这大头就是打尖的费用,沈大人可真好,直接给你们安顿了。”新认识的其他地方的举人艳羡地看着他们建康府的一行人。
另一个建康府的举人感激道:“可不是,沈大人心善,还会经常指点我们文章。”
胡文非笑着说道:“我一直很仰慕沈大人,如今可算是见着了,就是格外羞愧,大人指点我们,还给我们住的地方,哎。”
“你们开销可就省了,科举最费钱的就是赶考,这是我第三回 了,今年若是考不中,便不考了,不折腾家里头了。”说话的是隔壁桌的兄台。
大家心里也戚戚然,走到这一步,谁都不想放弃,对于穷人家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其实已经过去了,考中了举人之后,家资渐丰,但那是同困苦的时候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