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到底年轻,压不住事情,还是要您这样经验丰富的长辈在上面镇守,也是要恭贺大人了。”沈陵还是懂得什么该说的,他说的也是实话,他没有地方官的经验,许多时候,还是要金大人做决断。
他不愁政绩,沈陵更不愁,想想沈陵的年纪,金大人都不免嫉妒,他这个年纪的时候还没中进士,沈陵已经是六品官了。他更嫉妒沈陵的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养出这样的儿子,他见过沈家父母,倒是寻常,自家孙儿三岁启蒙,自幼都有名师教导,如今却还只是个举人或是秀才。
难不成野生的就比家养的厉害这么多。
刚下放就作出这样的政绩,日后定是前途无量,也还好半年以来,他们都是和和气气的,没有冲突,金大人想到后辈,也到了为后辈做铺垫的时候了,他想卖沈陵一个好,道:“你是年轻人里头少有的稳重人,能像你一样踏实做事的人,不多。孝原,看到你,我也想到了我年轻的时候,刚下地方,一腔抱负。那一日你说,淮南府的史册上会有我,年轻时谁不想名垂千古。可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不敢动弹……”
沈陵看着他慈祥的脸,透着迟暮的淡淡哀愁,亦不知如何开口,他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这样,他相信金大人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而是在官场中不断地被磨练打磨。
金大人道:“看着你这样的年轻人,我都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分。孝原,你上回说的挖支流引流村镇,我们再商讨商讨。”
第110章
沈陵亦是没想到这番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虽金大人并非是发自真心地认同他的做法, 但他是基于对他的信任,沈陵还是很感激有金大人这样的上司。
不过正如金大人所说,但凡他再年轻个几岁, 都不能任由沈陵这么搞。
他是运道好, 头一回下放就做了通判,多少同年要在地方做上好几任的县令, 若是政绩好, 一任两任就升迁了。
还被分到了老师老友的手下, 凡事都有利弊,在来之前沈陵也分析过, 在熟人手下, 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人生地不熟以及上下关系,当然坏处也有, 他作为副手, 决策权相对比较少, 更多是执行。
但金大人年岁大了,临近致仕,所以不太管事,倒也给了沈陵历练的机会。他这个年纪, 对沈陵也少了几分猜忌,更多的是前辈对后辈的提携。他若年轻点, 难保不会猜忌沈陵, 如今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沈陵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 似乎运气真的是挺好的,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但在关键时刻都没有掉过链子。
金大人都松了口,沈陵必定要把计划写得完美一点,之前他只是粗略地讲了一下,如果真正要实施,那必须把落实到每一个铜板。
第一阶段用多少的徭役,服役多少日,做什么活。都得写清楚,沈陵对这些了解没有金大人多,也好在如今有金大人帮忙。
两个人先确定第一阶段,把堤岸先加固,只是首当其冲。下面能少用一些徭役就少用一些,以餐代役的方式应是最省钱也是最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