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翰林学士在大唐有个别称,内相。

唐玄宗时,李隆基为了分宰相权,在禁宫内设翰林院,选才子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翰林学士,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参赞政务。因翰林学士身在宫中,久在帝侧,所以深受信赖,而翰林学士又掌制诰,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皇帝往往直接命翰林学士拟旨,所以自翰林学士出现起,便打破了原来诏书出三省的规矩。(以前都是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而翰林学士一出,皇帝直接越过三省,让翰林学士拟旨下诏。)

自此之后,朝廷的诏书便分成两种,一种是三省宰相出的外诏,一种是翰林学士出的内诏书,所以翰林学士也成为内相。

而且翰林学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初玄宗皇帝设得时候不曾设品级,也就是说,无论之前官职大小,都可以直接授翰林学士,而一旦成为翰林学士,加制诰,就等于中书舍人,这就由内转外,再熬些资历,升为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就是宰相。

大唐历史上,凡翰林学士,八成都能成为宰相,剩下二成没成为宰相的,要么是自己死了,要么是封他做翰林学士的皇帝死了。

翰林学士在大唐是公认的宰相跳板,无论你出身多低,只好经过翰林学士这一跳,三年之内轻松够到宰相。

所以哪怕素来稳重的冯道,看到这几个字,也心神震荡。

冯道心中一片温热,感慨良久,终究化为一声叹息,“殿下厚爱,道实在是受之有愧……”

李存勖笑着拍拍冯道,“这样才配得上我给可道这身紫袍嘛!”

作者有话要说:注:参考唐三省六部制

第93章 幽怨的李绍宏

天佑二十年, 夏, 四月己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