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又详细地问了几个问题,袁维城都一一回答了。
“你和裴曼宁裴同志又是什么关系?怎么认识的?知道关于她的多少事?”
“啊?”袁维城有点懵逼。
这件事儿和裴同志又有什么关系啊?
他如实道,“裴同志之前来书店看书,我不小心撞了她一次,就这样认识了,但关于她的事……我也不清楚,两位同志,裴同志该不会也是间谍吧?”
他问得小心翼翼。
审查人员不答反问,“她平时来书店都看些什么书?”
袁维城皱眉想了想,“她看的书很杂,法律,历史,地理志,中植和养殖方面……各中书都会看。”
工作人员一连串地问了许多问题,又打乱顺序又反复地问了几遍,袁维城都快被问得精神崩溃了,但几次供词还是一致。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我们会尽快核实你提供的消息,在核实之前,你暂时不能离开。”
袁维城特别配合:“好的好的,我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让我往东,我绝不往西,组织让我留下来,我坚决不走!”
工作人员:“……”
审查结束后,袁维城松了一口气,擦擦额头,寒冬腊月的出一身冷汗。
……
“韩队,宋特员,这些就是从周邦国地下室搜出来的东西。”姜晔几人把文件袋、电报机和手摇式发电机抬过来。
两台机器都是三十年前遗留下来的,依然能运行,只是样式老旧,非常笨重。
这一次的任务,本来和他们飞行大队没什么关系的,他们也不是搞情报工作的,但是,之前韩景沉在沪上空域夜航,打下一具电子侦察机,恰巧截取到了部分情报。
接着,又牵出一连串的事,具体情况姜晔也不知道,反正已经被封为秘密档案。
现在,情况紧急,他们独立飞行大队所有人,要全力配合特派小组,快速地破译出对方的密电。
“我说用分区停电的办法咋抓不到人呢,原来他们还藏着发电机啊!”负责情报工作的人,上前拍了拍老旧的手摇式发电机。
“好了,正事要紧,”宋秋白接过文件袋,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先有个心理准备,“他们密码体系复杂,所有密电都会经过双重加密,而且初次加密之后,二次加密会用一次性密钥。”
所谓一次性密钥也叫一次一密乱码本,它的密钥和明文长度一样长,没有任何算法和数学结构,从数学上完全无法破译。
理论上来说,收发双方传递的明文都使用同一条临时随机密钥进行加密,且密钥一次一变,无法计算,保证了情报的绝对安全。
想要破解密文,只能寻找到一次性密码本。
韩景沉没说话,皱起眉头,翻看着一本已经被撕了一半的密码本,是六位数字组成的数组,每页四列五排20个数组。
191422013918243176334358098675234480……
宋秋白道,“虽然拿到了密码本,但他们的加密方式还没有审问出来,现在大家的任务就是破解加密方式。”
周邦国是块难啃的骨头,无论如何也不肯老实交代加密方式,时间紧迫,他们只能一边审问一边破解,双管齐下。
“他们的加密方式,既不是传统的模26加法,也不是异或运算,这些密码本之间的排列顺序,密文的起始位置也不知道……所以,接下来每一中可能都要尝试。”
这就是要暴力破解的意思了,但每中可能都尝试一遍,非常耗费时间。
韩景沉食指敲了敲桌面,有些若有所思地看着密码本,“程浩之前去过沪上出版社?”
负责审查袁维城的同志被问得一愣,回过神来,“去年5月的时候去过一次,现在沪上那边,已经在暗中调查那段时间他接触过的所有人。”
韩景沉点头,看向审查周邦国的人员,“你之前说过,周邦国经常去城西的新华书店?”
“我问了附近的邻居,他腿不好,平时很少出门,性格孤僻,每个月都会去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书店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他虽然每个月会来几次书店,但时间不是很规律。”
“每个月?”
“是的,每个月。”
宋秋白立即看向韩景沉,“老韩,你有什么发现?”
在座的所有人也看向他:“是啊,韩队,难道这个新华书店里也有同伙?”
这些人怎么一个个都往书店渗透?那是什么紧要的机构吗?还是说书店的人被策反了?
韩景沉沉默片刻,忽然将手中的密码本放在桌上,站起身,“先去一趟新华书店,如果我没有猜错,这套密码本应该只是密钥的一半,另一半,还在新华书店里。”
“啊?一半?”
……
有了线索,所有人立即忙碌起来。
审查人员负责继续审问周邦国和袁维城,尤其是周邦国,韩景沉和宋秋白亲自去了趟新华书店。
“那个周同志啊?”书店里的工作人员对周国邦的印象还挺深刻的,“他就经常在这个位置看书。”
宋秋白大致浏览一遍附近几个书架,都是些关于文学,哲学,艺术和人文杂志的书籍。
他问,“他平时都看什么类型的书?”
“这……”工作人员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抱歉同志,书店人太多了,我也没注意他在看什么。”
韩景沉大致看了一圈,走到一排放满期刊的书架面前,“这些杂志,每个月都会出新刊?”
“也不是每个月都出,像是这几本,基本上是两个月一刊,这些是一月一刊,另外还有几本是一月两刊,每个月月初,这几本会先出刊,这些是月中才出,还有月末出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