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两年后(一更)

“国内首台600兆瓦亚临界烟煤锅炉。”

“国内首台650兆瓦核电汽轮发电机组。”

“世界最高参数1000兆瓦二次热锅炉。”

“世界首台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

两年时间加上最初的全空冷式水轮发电机组,他一共拿出了七项研究,当然,由于他所处的研究院便是电力科学研究院,他拿出的这七项研究自然是全部都与电有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他虽然是来自星际时代,但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研究理论,在他那个时代不过是一带而过的常识,中间的推理研究过程早就没有了,就像这个时候小学教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不会费心再说为什么会一加一等于二,其中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而他要将原本脑子中的这些“常识”化为研究成果也是费了一点功夫的,毕竟中间缺少的推理研究过程全都要他自己补上。

好在他到底他本就对此涉猎颇深,这些于他而言并不难。而他这两年只拿出七项研究也是因为这些实验成果也都是要从零到有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组装起来的,就算他对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要怎么做都烂熟于心,也照样缩短不了时间,毕竟他不是神仙,不可能袖子一挥,脑子里的东西就出现了。

而两年时间过去了,他的研究也遇到了瓶颈,倒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而是当今国家科研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他脑子里倒是有不少更高等级的东西可以拿出来,但是拿出来却造不出来。

就比如因为他们国家没有标准的制造机床,而许多核心部件制造精度的毫厘之差,都会给整个实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这些部件就必须由工人一点一点手工打磨出来,中间耗费的时间就不必说了。

就比如之前他在研究一项水轮机组的实验的时候,其中的推力轴承的镜板,先是由工人在立式车床上粗加工,然后再用几十斤的镶乌金的重盘人工研磨,最后再垫上金丝绒布加研磨粉一点一点细心抛光,这个过程全赖人工。

所以现在李山的研究被这些基础零部件给制约住了,他要是想继续把那些更高等级的东西拿出来,就必须先去把机床等基础设施升级了,而谁又知道再升级机床的时候,又有什么会制约机床升级呢,到时候说不定他还得再转头去研究制约机床升级的东西去,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那么他要研究的东西就实在是太多了,饶是李山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把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全部都得研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