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之前也有提过,读书人和识字的人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读书人是指那些熟读四书五经,会诗词歌赋,并以科举或者琴棋书画扬名为毕生目标的人,他们善用典,善写赋,若按照前朝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读书人就属于士那个阶层。

而识字的人就是表面意思……就是认识字的人而已_(:3」∠)_

像秦门就属于这个部分,读过类似三字经之类比较浅显的东西,能认出生活常用字,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但没有要以读书人为业的打算。

士农工商各大阶层都有这部分人的身影,而都城更是各路能人异士齐聚之地,这等人只会多不会少——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作为一个识字的人,秦门连个抄书工作都没人要?那些酒楼外面的海报难道就只是贴出去给读书人看的吗?

这样说其他人都没什么概念,秦门决定直接搬数字:

“根据(从小世子那里)得到的姜朝年初统计,都城共有人家十四万户,人丁(单算可以作为劳动力的男人)二十八万余人,若加上女性、小孩、年过五旬的老者,则起码有六十五万人……这还是没有把借住在晋江还未返回晋江的人口算进去的数字。”

紧接着,秦门引用朝廷户部尚书的话接着道:“‘城中书生,十二有一’,说的是十二人之中就有一个读书人,换算一下也就是说都城内的读书人(男)有两万余人,而识字的人口按照往年私塾与书院的入学率比,应是其五倍之多,也就是说识字的郎君应有十三万余人,若再加上养在深闺读书识字的娘子们,说都城有二十来万的识字人口,不过分吧?”

一连串数字显然已经让其他人有些呆愣了,原来他们所在的这座城居然有那么多那么多人?!

除此以外,《雅俗》也不过是一本便宜的文集,在印刷术和造纸术都十分精益的今天,印刷这样一本文集的成本大概只有十文钱,卖价卖二十文,并且一个月只出一本文集——这个价格放在如今物价高涨的都城可并不算高。

换而言之,一般人完全买得起这样一本文集。

“既如此,这个月的《雅俗》第一期只卖出去二百五十本,诸位还对此感到满足吗?”

二十多万的可消费人口,最后只卖出二百多册文集,他们还哪里敢沾沾自喜?

秦门推心置腹:“大家都是亲自制作这本文集的人,都知道《雅俗》与其他文集完全不同,与其说是供文人墨客品评的诗词文集,倒不如说是供千家万户的百姓陶冶的大杂烩,我想将其称之为‘杂志’——以杂文明己志。”

“也许会有不少人对《雅俗》嗤之以鼻,也许你们会觉得《雅俗》占了俗气,可历来,不被百姓所喜爱所接受的诗赋又如何能流传万世?”

秦门举例道:“科举已经历上百年,所出状元不下千人,其文章其文采无不是等闲之辈,可他们的诗作早已失佚,只余下家谱证其名,反倒是那些曾经流连于妓院酒楼的失魂落魄之人,却因那些脍炙人口的佳篇为后世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