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议和派还是主战派,他们都是通过儒家的科举制出来的,所有人都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而道家的道藏,无论他们有多触类旁通、学富五车,想要在这方面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希望极其渺茫。

他们是儒家经典的专业人员,不是道家经典的专业人员,有人想要将他们的饭碗一起给砸了,不论他们之间有什么龃龉,在这方面,必须要共同对敌!

宋廷的大臣们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奏章,无论是鼓吹收复先王故土,毋使历代先帝寝陵陷于异国之地的,还是王师北上,一扫妖氛,捍卫儒家门庭的,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道国不能存在!

太上皇赵构倒是不慌不忙,若是大战赢了,他慧眼识英,选出如此出色的继承人,在史书上又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若是输了,或者苗头不对的时候,他就要求皇帝召回大军,反正到时候骂名也不是他背,反倒是他挽狂澜于既倒的出色表现,又能赚回好些名声。

不过太上皇虽然不作妖了,但是皇帝要启用谁,还是要经过他的首肯的。

如果新皇重用一个他看不过眼的人,岂不是让他太上皇难受?再转念一想,新皇现在就能委屈他,以后会怎么样?

为了防止自己老年生活凄凉,赵构要将一切都掐死在萌芽之中,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新皇的命令处处受制,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戳到了太上皇的痛点,嗯,那就更加完蛋了。

从太虚二年道藏的全面发行,其后两年间的儒家士人不断南逃,一直到太虚四年左右,宋廷的兵马才终于开始北上。

如果论战斗力,宋廷的兵力是比不过太上道国的,毕竟金兵被太上道国打得叫爸爸,但是他们对上宋兵的时候,战斗力却非常可观。

行军打仗,一直讲究个师出有名,宋廷出兵的理由是护卫儒家正统以及一统河山,但是现在的太上道国也是汉人治理的,对异族buff就很难往宋兵身上加。

至于捍卫儒家正统,那些儒家士子、读书人或者儒将可能还是真心实意这么想的,大部分的宋兵乃至于武将,可能都不是这么想的。

宋朝重文轻武,北宋时期,某高阶文官欺凌甚至斩杀战功赫赫的武将,著名大将狄青愤愤不平向其求情,却得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的回应。

“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言,也被诸多士子奉为圭臬

狄青以武将身份成枢密使,却屡遭台阁诸公欺压,仅仅因为他不是科举,而是武将出身。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保家卫国,好的,宋兵能做到,为儒家送死,对不起,这个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