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友是庄主任实验室的。他们实验室的基本模式是,每人有一个独立的课题,还有一个跟其他人合作的课题,两个课题同时进行。合作的课题是保毕业,独立的课题是为了发更好的文章,以后出路更多。”苏静尘说。
“这样很累吧?”秦辞问。
“嗯,不轻松。但心理压力可能没那么大。”苏静尘回。
“我以前的实验室是流水线模式。就是课题分了细胞组、动物实验组、蛋白质组、免疫组化等,一个人专门做某一种实验。课题被分解。导师给一个课题,确定好主导人是谁,其他人无偿帮着做,这样确实很快,大概半年就能做完所有实验。”周墨说了自己的经历。
“这样肯定快。不像我们自己一个人包圆这种模式,每一个细节都要自己弄清楚,买个试剂就要查几天文献,还得从头学各种实验技术,摸索各种实验条件。这都是时间,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秦辞说。
“但是我们这种是最锻炼科研能力的模式,研究生就得学会单独完成一个课题。这样才有课题的概念,不是做实验的机器。”李嘉渡说。
这时温瀚清脱了白大衣,走到休息室,打开电脑。
“温师兄,你以前的实验室是哪种研究模式?是流水线还是一个人做一个课题?”原野捉住温瀚清问。
“以前呆过的实验室都是一个人主导一个课题,另外还跟其他人合作一到两个课题。”温瀚清回。
“哦,那会不会产出效率低?”原野继续问。
“还行。本科的时候学了各种实验,后面做课题,实验方法不是太大的阻碍。”温瀚清说。
“本科就进实验室了?怎么这么早啊?”秦辞惊呼,要知道她本科的时候,连科研是啥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