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轮子是不能用木头了,这是该用什么我们这边还没有拿出一个章程来。”
李尚书在旁边说了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总归是有办法的。”
段侍郎可没有他这么好的心态。
赵元邑方才也坐了那车,震是震了一点,这点光看他父皇放在下车时的脸色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如今他们大魏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做一个合适的车轮出来。赵元邑从前在书中倒是看到了一个东西极适合做轮子,只是那东西不是他们大魏产的,只能寄希望于出海的那些人了。可惜这些人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回来的。
为了这事,赵元邑等了又等,等到过了大半年、到了十月底才终于听到了他们的消息。那会儿,赵元邑都已经在准备婚事了。
也因为婚事将近,赵元邑才被迫闲下来,终于将其他的事儿都放在了一边。这半年以来,皇上给赵元邑放的权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让赵元邑参与到开科选士一事当中了。皇上发现他儿子很会调教人,当初工部学堂里头进的那个张清,如今已经革新了不少农具,还连升三等被他儿子派去外头办事儿了。
农具革新了之后,百姓农作的确方便了不少,可现在的问题是粮食不够了,而不是农具的问题。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民间的孩子也一年比一年多,眼下看着还不成问题,可是三年过后,十年过后呢?不说他们大魏新增了多少人口,就是花剌子模那边只顾着经商,每年不知要从大魏这边买多少粮食回去,到时候,他们大魏肯定吃不消。为了寻到高产的粮食,朝廷这边也是煞费苦心。
只是在这件事上,朝廷注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事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对赵元邑来说,最要紧的是保证那些学院正常运作,盼着来日这批人里头能有个出众的,替朝廷排忧解难。
张清这一批从工部学院里走出来的人,就成了赵元邑最大的帮手。能干实事的人,不仅赵元邑喜欢,连皇上也喜欢。皇上也是这两年才渐渐发现自己手头的人并不够,他的人都不够用,更何况是儿子了。
他儿子可不是一个消停的主,见天儿地折腾来折腾去,手上缺人缺得紧。尤其是下半年他又在各地办了不少学院,那些学院的先生有不少都是他儿子自己指派的,本来都是他手头上的人,如今被分配到大魏各地,人手就更艰难了。虽然那些学院过上几年便能给朝廷输送大批大批的人才,可那也都是过几年的事情,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科举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赵元邑然让他父皇开了恩科,并对此事十分上心,连考试的题目也都跟往年不同,多了许多附加的题目,这题目那些考生听都没听过。
赵元邑也没有把事情做得太绝,若是改变科举考试的题目,那势必会得罪天下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他现在还没有必要这样做。所以他选的这些题目都是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的,并不影响科学考试的名次,只是若是答得好的话,到时候会被朝廷额外录用。
那些考生见最后自己不管答得出来还是答不出来,名次的确没有什么改变,便也放心了。至于那些被额外录用的,都一并进了工部。工部这段时间一直在进人,可人手却一直都不够。
其他吏户礼兵刑五部,就这么一天天的看着工部翻身做了主人,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香饽饽。
如今外头有大批大批的年轻人想进工部,就因为工部给的机会多,只要有本事,就能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工部出来的人,也派去各地做官做吏,甚至还有人去了花剌子模。虽然待遇还是一样的,可是晋升的速度快啊!还极有可能在太子殿下跟前记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