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反正就是瞎聊呗。

聊了半天,借着说窝头的机会,杨冬燕开始探听吕家闺女的亲事。

定是肯定没定下来的,魏大嫂本来就是个很靠谱的人,又事关她最疼爱的幺儿,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可没定下来不代表人家就没个想头,果然,在杨冬燕和她大嫂的询问下,人家说了嫁闺女标准。

也不能说是标准吧,就是个盼头,盼着闺女能嫁到镇上去享福。

再问有没有大概的人选了,人家本来是不想说的,可想也知道,杨家姑嫂特地赶来这么一说,肯定是有想法的,与其吊着人家,还不如说明白了。

于是,吕家媳妇告诉杨冬燕,大概有个意向了,对方也是个读书人,是个老童生的儿子。

杨冬燕:……童生是个啥?

在吕家媳妇的解释下,她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童生啊,连秀才都不如。

不过对方胜在家里条件好,是镇上的人家,再说老子没出息也不代表儿子没出息。更何况,亲事这种事儿本来就是两厢情愿的,人家双方都看中意了,别人再说啥就显得没眼力劲儿了。

杨冬燕心里叹气,魏大嫂可真惨哟。

正值村学课间休息时,先生听闻窝头的奶来了,忙出来询问一事:“有个事儿先前我也曾问过窝头爹,可他说他也不太清楚,只道是婶儿您安排的。”

“啥?”

“就是窝头的书,请问我能否借来一阅?绝不会有任何损伤的,只是将上头的部分注解抄录一遍。”先生一脸诚恳的道。

杨冬燕想起来了,先前见大牛买了文房四宝并几本旧书回家,她就顺手将捞过来的供品书籍也给了窝头。可能是窝头顺手带到了村学里,叫先生瞧见了。

可转念一想,也不应该啊,她是让上辈子的儿子们帮着誊抄书籍,还让他们附上了注解,可她以为那是更深奥的书,咋地启蒙读物也需要注解啊?

甭管事实如何,杨冬燕都不打算深究,她只胡乱的点点头:“先生你随意,想咋样都行。”

又想起一事,杨冬燕趁机要好处:“对了,先生能不能帮我家窝头想个名儿?也不用太好听的,就是听着寻寻常常的大名就好了。我家里人哟,这都起的啥名儿!我家还有个孙女,他们还想叫她馒头!后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