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像是明白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也似乎是在笃定,他一定会出现一样。
沈希言很快就转开了眼神,她走到了众人面前。
“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边关溃败,就连在上京的百姓也都人心惶惶。我们担心大干的未来,也更担心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这些年来,大干国泰民安,百姓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都是因为皇上英明。”
“可是现在,国家出事了,国难当头,朝廷庇护不了我们了。朝廷这些年来,减赋税,又多次赈灾,朝廷是真的没银子了,所以才出了这捐款的法子。
皇上尽力了,朝廷也尽力了,我身为大干的子民,自然也要为大干尽一分绵薄之力。”沈希言说着,从怀中掏出一物。
“我等虽是一介商贾,却也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我愿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只为守护这个一直庇护我们的国家。”
沈希言言辞恳切地说道:“我前几日已捐出两万两白银,这是衙门写给我的收条。”
“我身为大干子民,为大干贡献出一点力量,本是分内之事,我本不欲大肆宣扬。只是今日外人却对我有诸多误解,只好公之于众。”沈希言一边说,一边将手里的收条举过头顶。
大多数的百姓都不识字,但是之前苏家人闹事,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其中还有几个读书人。
他们一看,便知沈希言说里拿的收条是真的,当即心中大受触动。
“确实是两万两。”有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大喊了一声。
百姓们立刻就沸腾了,那可是两万两银子,要知道二十两银子就足够一家人富足的生活一年了,两万两银子那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沈希言居然说捐就捐了?之前还觉得苏婉清捐的两千两已经不少了,沈希言这边一下就捐出了十倍!
刚刚义愤填膺斥责沈希言等人的百姓们顿时羞愧难当,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在人们心里往往更加高尚。
人家捐了银子却没想让人知道,若不是被他们逼迫,甚至人家都没想承认。
可是苏婉清之前是怎么做的呢?大张旗鼓地坐着马车,亲自去了衙门捐款,深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两厢一对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