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李家亲眷们都来了。外甥女说亲,舅父为大。肖氏二位兄嫂都来了,连姜氏,都带着一岁多的岑哥儿来了。
下过聘礼,男女方人一起客气寒暄。
肖守礼与赵书良相互拱手,二人官阶相等,虽不在同一衙门,也能说上话。
肖守礼道:“赵大人教子有方,我听说,简哥儿中了县试十几名呢,可是不容易。”
赵书良忙客气道:“肖大人过誉了,他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呢,都是亲家指导的好,还有承业这孩子在一边督促他,才能勉强不落榜。我听说贵府大哥儿,已经当差好几年了,可见是能干。”
肖守礼道:“他文武不通,只能卖些苦力了。”
赵书良自家大儿子也是个看城门的,哪里敢接这话,“大人谦虚了,不管什么差事,都是效忠吾皇,效忠朝廷。”
不等这些人官腔打完,李家的席面就开了。
众人热热闹闹过了一天,到了天黑,才各自归家。
自此,赵李两家的亲事就差迎亲一步了。但这一步,还有得等呢。好在赵世简从此上门,就是自家女婿,送东西也光明正大。李姝逢年过节也要给婆家人做针线。
李姝心想,她也是有婆家的人了。婆家对她来说,久远的都有些陌生了。她整理了下思绪,不去想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了,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自赵家下过聘礼,肖氏开始抓小女儿的女红厨艺。李姝的女红经过一年多学习,缝袜子补衣服早就不在话下。手帕荷包类的也不是问题,针脚走的又密又匀又直,就是做大件的衣裳还不行。
至于厨艺,李姝把上辈子的绝活都拿出来,虽没有先进道具,在丽娘和家里帮佣的协助下,她总能做出些新花样,连张氏都赞不绝口,“姝娘心思就是巧,以后去了婆家,时常做些小玩意,也能讨好婆母和小姑子。”
肖氏道:“这些小巧毕竟不是正途,正紧的做一日三餐还要学。昨儿你蒸的馒头,大小不一,面发的有些过了。今儿你再跟着闵妈妈学着擀面条,不会做这些怎么能行呢。”
李姝干的浑身是劲,没有不答应的。
就在李姝忙着学习的时候,赵世简和李承业迎来了府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