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端起面前的茶杯,轻啜了口茶,终于开始认真审视面前这位年轻的韩国公子。
他穿着华贵的衣衫,头发束着,俊眉星目,最多不过二十出头的模样,可他谈起诸侯之争却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通透。
“你叫韩非?”荀子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问道。
“是。”
“若我收你为徒,你能保证以后得了王位绝不动赵国半分吗?”荀子又问道。
“自然。”韩非回的迅速,似是想起什么他又道:“不单如此,若是得到老师教诲,学生还愿奔走秦国,为七国和平尽一份力。”
“好。”荀子终于笑了起来。
“老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韩非拜荀子为师的事情很快便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传遍,秦国的李斯之前也是荀子的学生,之前他费心费力跟前跟后好不容易才拜了荀子为师,习得帝王之术,为的便是日后能够在秦国为官。
荀子当时便要求他,若是日后在秦国做了官,一定要尽力保住赵国,他答应了。
只是如今韩赵关系因为上党一事十分紧张,赵国怨恨韩国故意献上党给赵国惹怒秦国,韩国怨赵国临阵换将使得上党百姓和赵军一同遭殃。
在这种情况之下,荀子居然能够同意韩国公子韩非拜入他的门下,只能说这个韩非不容小觑。
李斯这么想着,眼睛微微眯了起来,他倒是有点儿想见见他这位师弟了呢。
而此时正在赵国的吕不韦听说了这个消息,想起了之前荀子对他所说的话,这才有些恍然大悟的摇了摇头。
难怪荀子之前见到他便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来他早便知道他想要给秦国卖命,而荀子却希望能够发展诸侯各国来牵制秦国,他们所选择的路是完全相反的。
楚国郢都城中,景差和唐勒看看对面但笑不语的宋玉,无奈的竖起了大拇指:“你赢了。”
“好说好说。”宋玉之前便猜到荀子会收韩非为徒,所以当消息传来时,他倒是没有太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