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们心思粗,没想那么多。但文官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快嗅到一丝不详。
于是身为礼部尚书的孔溢满再次上书,请求圣上撤回敕封。
林知惜拿这些人当磨刀石,自然早就调查过这些人的性格和为人。
孔溢满出身孔家,他的所思所想几乎全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孝悌成为德形及选官的重要标准。
他反驳七秀当众忤逆父母,不配得真女牌坊。
林知惜看着孔溢满,心里闪过一毕兴味,这人倒是说到根子上了。她造反,造的是什么反。
她一开始就是以批孔起兵造反。
其实不止她,历代农民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想要造反,就要把皇帝换掉,这就违背了孔夫子的儒学理论。
想要师出有名,造反合理,批孔也就成了必然条件。
但是等这些人造反成功后,他们又会把孔夫子请回来。
林知惜不肯承认前朝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功名,就是对四书五经的不满。这是经历上回的打击,孔溢满再次振作起来与她博弈。
林知惜自然要接招。
她指出两点,“一是命内阁拟定律法时,以人为本。此人不是仁心、仁爱的仁,而是人之出的人。”
别小看都是ren字,但律法制定却是天差地别。
比如父母杀人,逃到儿子家,如果是“仁”制定的法律,儿子供出父母视为不孝,从此会被世人鄙视。
如果是“人”为核心制定的法律,儿子不供出父母,属于包庇罪,要判入狱。供出父母,则没有任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