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第 82 章

我力能扛鼎 宣蓝田 2612 字 2022-10-07

客商来自天南海北,口音杂,官话讲得不通,唐荼荼连蒙带猜能明白个大概,傅九两竟似每一个字都能听懂似的,还时不时操着方言对答一番。

他见什么都夸“好”,跟掌柜的问一通“这东西是什么、产自哪儿、好在哪儿、怎么卖”……

问上许多,等掌柜的一五一十说了,傅九两就赞美一番,夸完“好”他也不买,带着荼荼就去下一家。

奇怪的是,一群掌柜费一番口舌,也都不生气,乐颠颠地目送他们远去,要是卖零散吃食的,多数还要给他装上一包,叫带回去尝尝味儿。

什么核桃、山枣、黑木耳,锅巴、兰笋、六神丸……唐荼荼一文钱没掏,收了一兜子东西,身后几个仆役两只手都占满了。

她都惊呆了:“为什么白给咱们啊!”

傅九两就笑:“我看着像豪商家的大少爷呗,一看就是大主顾。”

身后的仆役眼力都比唐荼荼好,笑道:“傅少爷,您这一身行头,一千两下不来啊。”

唐荼荼听他们几人说笑,这才知道根由。傅九两小时候穷怕了,长大后染上了露财的毛病,他初时爱玩金银,恨不得一身披金戴银。

现在雅致了,爱玩玉了,一出门,必是一身美玉上身,玉冠、玉佩、玉带钩、缀着玉珠的香囊、玉骨扇,连鞋面上都要缀颗大珠子。他靠着自己卓越的艺术鉴赏能力,硬是把这一身奢贵,穿出了相得益彰的美感来。

很快,唐荼荼觉出了九两哥的好处。

她每挑定一样东西,傅九两都会仔细跟她说说这东西好与不好,卖点在哪,缺点在哪,信息给到位了,再留给唐荼荼自己决断。

海量的信息哗啦啦地往唐荼荼耳朵里灌,和“你自己想,你说了算”的华琼比起来,简直太感人了。

傅九两:“这沁州黄米选得好,是咱们四大名米之一,也是山西的特产。晋商以盐发家,但能走出去的特产不多,黄米来了北方卖得不错,去了南方却往往要滞销——因为江浙一带多的是粥米,不差这一样小米,且南地爱喝软和粥,小米口感粗粝涩嗓,南方人不爱喝的。”

唐荼荼:“噢!”

傅九两:“这岷县当归啊,二姑娘选得也好。当归补血活络,尤以岷县最道地。但药材是大桩生意,甘肃的药材货通天下,姑娘只进一样当归,怎么比得过人家本地过去的药材商?”

唐荼荼:“哇!”

她所生活的年代,已经没有“产地”和“药材道地”的概念了,只有“培育高产新品种、提升深加工能力”这一个概念。各省的城市基地自给自足,种出来什么就吃什么,与外省之间几乎没有粮食作物的流通。

因为珍贵的物流通道,要留给稀缺资源,不会浪费在“用我们这里好吃的小米,换你们那里好吃的玉米”上。

且中华上下几千年,粮食作物换了许多轮,很多她知名知姓的作物,也与后世的培育品种长得不大一样。

眼下,唐荼荼总算体会到了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的快乐,她认准以后要跟着九两

哥了。

等唐荼荼停到一家花椒摊时,问“花椒呢?两浙有花椒吗”之时,傅九两怔了怔。

他愣愣道:“两浙大约是没有花椒,花椒多产自陕西、四川、甘肃,山西与河南也有,两浙有么?”

刘大刘二是随商队去过南方的,望着天想了想,纷纷摇头,还真没!

刘大:“花椒树不耐涝,连着半月的降水就死透了,两浙种不住的。”

唐荼荼:“但是花椒能驱寒祛湿啊,两浙不是特别潮么?冬天还特别冷?他们那儿人不吃热锅子么?椒麻鸡?辣子鸡丁?水煮肉片?”

刘大刘二、傅九两一齐齐傻住了。

作为八大菜系之二,苏菜、浙菜都以清鲜平和、原汁原味见长,没听过有麻辣菜。他们几个人个个吃遍美食,平时吃着苏菜浙菜只觉得鲜美适口,从没往深里想过。

难道苏菜、浙菜口味寡淡清甜,是因为苏浙不产花椒、辣椒,做不出麻辣口的菜来?

唐荼荼脑子慢,还不知道自己发现了大商机,可瞧他们三个的表情,她知道花椒有门儿了,指着货摊,头回财大气粗了一回。

“掌柜我买花椒,有多少要多少!”

作者有话要说:傅九两,上回出现在40-42章,那个在一条画舫上鉴宝的小哥哥。

看到有崽崽们问为啥荼荼这么菜,还一定要经商。

两点考虑哈。一是剧情需要,下一卷荼荼需要很大一笔钱救她爹,再下一卷需要很大一笔钱帮二皇子,还需要很大一笔钱解华家一个危局,最后一卷需要很大很大很大一笔钱从零开始造一座城,但二皇子没什么钱……

第二点是人设需要,五个小伙伴的技能占了二皇子所说的四个正统,军(战术、军事人才等等)、粮、大国重器(先进的火器和路桥基建工程等等),匠人营国(是说城市规划),只要再加一个商业,社会发展的几个物质要素就全了。中期以后应该会涉及到商法税法改革,还有下府、都司和边关的发展等等,最后回到现代,去矫正那个畸形的城市基地。

荼荼的城市规划能力在京城没什么施展之地,同时她必须得补

足这个商,把华琼的唯资本论、和她自己在基地公社化体制下培养出的这么一个脑袋结合起来,就是符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了。

所以菜鸡也得努力赚钱,反正咱们文长,慢慢写嘛,荼荼迟早会变成巨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