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页

这个村子离林家村只有两里,两面环山,村东边有条河,正是林文和当初救柱子的那条。

到了学堂,族长给林文和引荐。

秦夫子年纪四十来岁,早年读了十几年书,中过童生,自知科举无望,便歇了更进一步的念头,开了这家学堂。

学堂分成两个班:启蒙班和入门班。

启蒙班学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入门班学的是四书五经。不过因为他本人学识有限,讲的也都是粗浅的东西,要想更进一步,需要拜秀才为师。而他心性豁达,遇到良才,便会写信向自己曾经的同窗好友推荐。是以这些年,也有几位学生中了童生,还有一位中了秀才。

林七苏接过父亲准备的拜师礼,跪到秦夫子面前,“请夫子收我为徒。”

秦夫子看也不看那礼物,第一时间扶他起来,“你这孩子太客气了。就算不认识的孩子上门请教学问,我也会悉心教导。不可行此大礼。”

秦夫子学问虽不算好,但在附近名声却是极好的。他为人和气,别人有事相求,他从不拒绝。

但是学生和弟子还是有区别的。自他开办学堂以来,教过的学生也有近百人,但能称他为弟子的学生却只有寥寥几个。

弟子相当于半子,他就是长辈,弟子拿先生当父亲一样孝顺,先生也要为弟子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责任众大,没有亲自考较对方人品,他自不敢冒然答应。

族长自是懂得其中的关节,立刻夸赞林七苏聪慧过人,只花了四个月就自学了启蒙书籍。

秦夫人笑容带了几分鼓励,“哦,那你把《三字经》背予我听?”

林七苏老老实实背诵。

谁知秦夫子又问,“《三字经》第十七句?”

林七苏愣了好几秒,将前面十六句背了,才背出第十七句。

秦夫子见他有些不服气,便指点道,“县试时,考官会直接问这种问题。非是我故意刁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