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几年上海滩旗袍式微,但是他记得就在不久后的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上映。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在香港发生的故事,但无处不透露着上海的风情。
剧中张曼玉整整换了二十多套旗袍,无不婷婷袅袅,摇曳多姿。当年就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旗袍热,小姑娘们把自家奶奶,外婆的衣柜打开,翻箱倒柜地找“张曼玉同款”。
又过一年,上海召开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最后一天的领导人合影的时候,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将会穿着绚烂的“唐装”合影。
那之后,整个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了一场复古热潮。
唐装,马褂,旗袍重新又走回大众的视野。
记得那一年的春节,小区楼下的裁缝店生意简直要用“火爆”两个字来形容,店内店外挤满了带着绸缎衣料来找他做衣服的人。
那些衣料多是压箱底的老货色,打开之后一股陈年樟脑丸的味道,多是从旧时的绸布店买的。
上海过去的三大绸布店,都是宁波人开设的,即宝大祥、协大祥、信大祥的所谓“大三祥”。
小区裁缝店的师傅也是宁波人,多年不做中式衣服了,见到这些个老面料就像是遇到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真丝贡缎,织锦缎,香云纱,素绉缎,法兰绒,轧别丁,手一触上去,就像是打开了尘封多年的书册,走进了那段昳丽的时光。
现在是1998年的末尾,距离这两次复古热潮只有两年的时间了。若是现在就先人一步开始布局,到时候绝对可以赚得个盆满钵满。
更不要说再过个二十年后,“民族风”、“汉服热”等“国潮势力”的大势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