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分别找资料,从传播学的基本理念开始恶补,又从对方那里取长补短,交换资料和想法,约好第二天继续图书馆见。
过了差不多一星期,新闻学院通知加试考核,可惜准备的理论知识似乎全用不上,因为考核要求写一篇人物专访,图文并茂。
文字功底加基本的摄影技巧,也算是新闻学生的入门技巧。越是基础,越是考验功力,写的不好,行家里手一眼就能看出来。
韦婉非常紧张,在静好面前绕了一圈又一圈:“怎么办,只给三天时间,写什么人的采访好啊?”
坦白说,重活一世,叶静好没打算再跟什么人真的做朋友。
上一世江莹的教训实在太刻骨铭心了。
假如两个人中新闻系只录一个人,韦婉就是她的竞争对手,现在可能是来诈她。
虽然她也没想好写什么好,但看在这么多天共过患难的份儿上,她给韦婉指了一条好走但她肯定不会走的路。
她将航天局高校巡讲的网页链接发给韦婉:“新闻系副主任的儿子明大毕业后就去美国攻读空间物理,她本人对这个领域投入了特别的关注。加上载人航天计划现在是国民话题,志愿宇航员说不定就从大学生里选拔,假如采访稿写这个主题,应该正好投其所好。”
当然,也有可能让对方认为是投机取巧,最后弄巧成拙。
全看写稿的人怎么发挥。
以韦记者将来进新华社的水平,应该不至于翻船。
“真的吗?”韦婉如获至宝,点开网页就惊呼,“哇,好帅!宇航员现在都长这样吗,我可以!”
齐星河说的没错,女孩们还真是十有八、九都是制服控。
剩下就是叶静好自己,采访谁还真不知道。
她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朋友,为了低调行事,也不想把家人关系呈现在纸上,否则她哥哥那个纨绔如今事业也有小成,其实还蛮值得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