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官家出这道题目,明显是偏向寒门贵子清流圈的,因为只有体验过民间疾苦的寒门子弟,才能更清楚的说出民生究竟为何,甚至有考官臆测官家属意宓敬为状元。

但等到韩霁的文章写出来之后,这种声音却渐渐小了。

因为韩霁写的民生,正是从他一个世家子弟的眼中所看见的,从少时疑惑写到长大后的见闻,通篇没有一句说教,没有引经据典,却能令人读之动容,从一个世家子弟的视角感受到了真正的民生艰辛。

文章中的有些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敢写的,因为怕官家看到民生那般艰辛会不高兴,然而这些事情并不是说读书人不写,就说明没有发生。

再怎么粉饰太平,那些该存在的问题丝毫不会减少,反而会蒙蔽了在上位者的眼睛。

韩霁用真实的事件与大胆的用词,造就出了令官家看了虽叹息,却不得不承认的文章。

考官们在堂下肃立,等候官家钦点出今年的状元郎。

最终,朱砂御笔落在了韩霁的名字上方,一个‘魁’字圈出,定下今年科举状元的人选。

成绩出来之后,所有考生齐聚泰和殿,等待宣读三甲之名。

三甲头名是京师韩霁,为状元;次名为宣县宓敬,为榜眼;三名为丽水县李坤,为探花。

宣布之后,当殿宣读三甲的殿试文章,从状元韩霁的文章开始,文章宣读之后,令其他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为之惊讶,暗道这位状元郎委实胆大。

有人觉得韩霁这是在拿自己的前途赌博,有人却衷心佩服他的胆量和学识,总归一句话,状元之才实至名归。

待宣读完三甲文章后,泰和殿中,官家留诸位考生说话。

赵嵩高座龙椅之上,目光环顾殿中,最终目光落在韩霁身上,见韩霁从先前开始便看着殿中那幅神虎图,笑问:

“状元郎对这画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