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内容详细地报道了两个人是如何踏上小贩之路的,并因此逐渐改善生活的。文章的最后,两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疑问。
不偷不抢,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卖东西比偷窃抢劫进公安局还丢人现眼吗?
第145章
余思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林红旗:“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吗?”
“邮递员刚拿过来,还没整理,我去给你拿。”林红旗笑道。
余思雅点头,翻开了文件,第一页还没看完,林红旗就将报纸拿了上来:“余总,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
余思雅立即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报纸:“谢谢!”
她打开报纸,在头版下方的位置找到了这篇报道。迅速浏览完,余思雅心里激荡着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她早知道内容,看到后并不意外,可其他人呢?
她需要的是其他人更真实的反馈。
余思雅转手将报纸给了林红旗:“你看看这篇报道,看完后跟我说说你的感受。”
林红旗双手接过报纸,认真地看完,笑着说:“路主编这篇报道写得挺好的啊。”
余思雅眼也不眨地盯着她,不错过她脸上的任何表情:“你不要因为路主编是我的朋友就只捡好的说。我想听听第三方的客观意见,你尽管说,没关系的。”
林红旗放下了报纸:“余总,我跟报纸上的宋敏丽一样是下乡的知青,我自己,我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都曾为了一个工作岗位辗转难眠,费尽心思。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理解他们,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对。靠劳动,靠勤劳的双手挣钱并不丢人,他们有了生活的希望,我们普通人购买到了更廉价的商品和更舒心的服务,还不用看售货员的嘴脸,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挺好的。”
余思雅点头:“好,谢谢你红旗,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去忙吧,让我自己想想。”
虽然林红旗的反馈很正面,很积极,但并不能由她一个人去推导其他人看到这个事的反应。因为一个人不能代表大众,也因为林红旗是知青,能够对宋敏丽和胡祥的遭遇感同身受,有比较强的共情能力,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
但这点却提醒了余思雅,这份报道有个天然的群体会支持他们,那就是广大的知青同志。这批人因为自身的遭遇和经历,更容易理解宋胡两人的处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