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页

不过,颜嘉明果然从最开始就知道她的身份。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跟颜嘉明谈话时,就被他噼里啪啦说了一堆,笑道:“原来你不是对所有芭蕾演员都是那种语气啊?你就是故意把我的问题说得很快,还说法语,想给我下马威?”

颜嘉明有点窘迫地“嗯”了一声。现在想起来,他都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怎么会这么幼稚。

“早知道我就当什么都听不懂,让你开心一下好了。”沈娇宁说,“毕竟我一向都很尊敬老师。”

……

和颜嘉明聊完,她回到宿舍,找了纸笔出来。

金先生的音乐着实为他们的舞剧增色不少,她其实从过年演出开始,就一直惦记着要给他们写一封感谢信,可惜一直没空。等电影拍摄完,她又记起这件事,但那时候收到了去京市的通知,便想着去他们学校拜访。

结果这么一拖,到现在感谢信没写,拜访也没去成。

虽然金先生夫妇的要价是高了些,但艺术水准高,她觉得可以保持一下联系,万一以后还要做舞剧,可以继续合作。

她写完感谢信,写作的灵感上来了,顺便把《女儿》影评、观后感、排练与拍摄经历都提前写了一份出来,后几样东西自己留着,先把感谢信寄去金先生的学校。

于此同时,文工团主席在沈娇宁的启发下,执行力很强地举办了一个征文比赛,让大家写电影《女儿》的观后感,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获奖的人每个人都有奖金,到时候还可以寄去报社发表,署他们自己的名字。

他跟沈娇宁想到一块儿去了,虽然现在电影还没有上映,但是他们自己团的舞剧,全程参与了拍摄,每个细节都清楚,完全可以提前写出来,等电影一上映就寄过去,省得耽误时间。

第67章 《女儿》28 电影上映

征文比赛在文工团引起了很大反响, 因为,在文工团经费紧张到连工资都想克扣的情况下,这个比赛居然有奖金!

金钱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更何况大家确实对这部舞剧有很多感想, 早写晚写都是写, 一时间, 大家除了排练时间, 几乎人手拿着纸笔,一脸沉思,绞尽脑汁地想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沈娇宁在训练之余, 也继续写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