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明微微笑,眼睛示意前方:“下个月种示范花林,先种一百五十亩林地的两年以上的钵苗,套种在树中间。现在他们就在修整林地,等到五月份进入花期之后,预计每亩可采摘三十斤鲜花。”
姜杰咋舌:“这么赶啊?”
照他说,那还不如收完了这一季的金银花,然后再移栽呢。
郑明明笑了笑,继续往前走:“示范林地,当然得快速见效果。这个是要申请专项资金的,你不让上级检查领导看到效果,怎么申请资金?就是要当月种,下月摘,才能赶得上。”
姜杰还真没想如此复杂。他从小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生长,作为年纪最小的孙子,家人也没想培养他怎样。用吴若兰的话来说,他的定位就是家族里的富贵闲人,就像古代里的闲散王爷一样。
一个人,如果想要什么都有人送到手边,他干嘛非得费心思呢。
现在听到郑明明如此直言不讳地提起为了申请专项资金,还要直接将即将进入花期的金银花移栽过来,就感觉很微妙。
郑明明扭过头,脸上还带着笑容:“你是不是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
姜杰下意识地想摇头,怎么会奇怪呢,她跟自己说这么多话,他高兴还来不及呢。自从吴若兰当面戳穿他曾经拿郑明明跟人打赌的事情,他就一直心虚,道歉过后还是心虚。后来郑明明没有当他是空气,他只会开心啊。
然而郑明明似乎对他的否认不以为意,只自顾自地说下去:“因为我迫切地希望你能了解更多,了解民生的不易,了解他们多么需要从上而下的帮助。”
她眼睛还注视着远处的山林,“你瞧,就像种植金银花,即便洪家沟的人自己想到了,但是没有专家的技术指导,没有稳妥的销路,大家依然不敢随便来。因为投入需要成本,一旦种不好或者种好了卖不掉,这些前期投资就打水漂了。但是,我爸爸给村里找来了农科院的技术人员,达成技术指导协议,后面这边就是一个定点试验区;候伯伯负责联系销路,我妈还在想金银花制成金银花茶直接销售。只有在这个位置上,他们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姜杰目光落在她脸上,她似乎在笑,眼睛仿佛看着很远的地方,“我从小就挺奇怪的,我喜欢看书,我喜欢琢磨各种跟我的生活瞧着毫无关系的事。可是琢磨久了,我又觉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事情是有联系的。就像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机器才能生产。比方说种菜种果树这些农业生产,要有人下地搞,要有人提供技术指导,也要有人负责销售。妙妙在做大数据。不是你想的那种全自动的高科技实验室种植,因为这些投入成本太高,在劳动力便宜的时候,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他们搜集的是种植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用人工去代替机器。除了这个以外,他们还要收集气象信息。搞农业嘛,望天收,避不开老天爷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天时,当然最重要的是收集各个地区种植产品的大数据。避免产能过剩,造成大量的农产品对接。就像前几年,大家都流行种苹果,结果苹果价格低得厉害,果农亏本,甚至将果树砍了当柴烧。这就是因为缺乏数据指导,有了挣钱的项目就一窝蜂全涌上去,供大于求的后果。”
直到此时此刻,姜杰仍然没有明白郑明明的意思。他虽然欢喜自己心仪的女孩说这么多话,但他搞不清楚她说这些的意义。
姜杰虽然天真,但还不至于天真到以为郑明明是也喜欢他,所以,才希望自己更了解她。
好在他是乐天派,虽然不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但并不影响她为郑明明所说的内容高兴。
如果真有这样的大数据库,为农业生产做参考,那就太棒了。就像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里说的,粮食丰收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价格贱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