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页

我们如此焦头烂额,居然没人体谅。

可惜群众不打算跟教育局讲这些道理,他们就是要教育局给个说法:凭什么不给人家娃娃上学?

然后的然后,就是窗外的知了开始声声叫夏天时,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主动找到了陈凤霞,要求这所还在建设中的小学充当接收者,接收从民工小学分流出来的学生。

第374章 新时代新思路

教育局过来的负责人姓张,跟着他的工作人员叫他叫张主任。

鉴于主任这个官职跟书记,可大可小可上可下,说不清楚职务高低,所以陈凤霞也搞不明白对方到底能不能拍板说话。

张主任倒是没跟她兜圈子,直接说现实困局。

没有任何一所公里小学愿意接收民工小学分流过去的学生。有购房合同的,在学区范围内的还能勉强谈谈,哪种今天租这里明天搬到那里的,让他们怎么收?

这些农民工狡猾得很,自家小孩不好好教育,基础差得根本没可能跟上正常小学进度也就算了;大人的心思全都花在玩鬼上面了。

有伪造购房合同的,而且还不止一个。

一开始学校没意识到不对劲,后来将这些预报名学生家庭信息输入电脑统一登记归档的时候,好家伙,怎么一套房住了两户人家?那肯定起码有一个是假的。

结果学校再到房管局一调查,草泥马奔腾,两份合同都是假的!这些人为了上条件好的小学,就钻教育局新政的空子,找人造了假合同。你说但凡他们能把这智商用在正途上,至于连房子都买不起吗?

真是又穷又坏。

没有购房合同的民工家的小孩,那更加不用考虑了。什么按照租住地点来划分上什么学校?你做梦吧。好的小学江海本地人都要打破头,你外来户租个房子就能上?怎么可能!不行,绝对不行。

要是可以的话,我们也去租房子上好学校。

陈凤霞听张主任絮絮叨叨地讲述这一件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