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东把自己一直背着的挎包拿下来,从里头掏出三沓钱来:“这是今年一年婶子该分的。”
夏菊花不肯接:“去年我就给了你两千五百块钱,一年你就挣出这么些来?不行,你不能老多分我钱,要不我就把本钱收回来了。”
齐卫东咧嘴笑着冲夏菊花比了五根手指头:“五万!婶子你知道吗,今年我跟阿布来回倒腾海货,挣了五万,你就说自己分三千多不多吧。”
“你都倒腾啥了就挣五万?”夏菊花虽然脱口问了这么一句,却丝毫不是质疑齐卫东的挣钱能力,而是纯感慨:现在虽然说是到了一九八零年,可农村人觉得没过年就不算,连万元户的概念还没有呢,齐卫东一年已经挣出五万块钱来了?!
齐卫东笑呵呵的说:“还不就是那些海货。婶子我跟你说,年前这两趟,我可不止倒腾阿布那边的——他们离咱们还是太远了,运输的道虽然趟平了,可也得不时给那些人打点一下。我这两回悄悄把瓢岛的海货,运到……卖去了。”
卖去的地方他说得含糊,夏菊花知道一定是不方便透露的地方,担心的问:“没人查你?你胆子也太大了。”
齐卫东摇头说:“也不是没人查,可我有你们厂子给开的介绍信,证明我是在给两个厂子跑原料。火车上还卖着你们的酸辣粉和方便面,查也就是走个过场。”
“不过,”齐卫东看了夏菊花一眼说:“我觉得靠倒腾这些东西挣钱,也就这一两年的事儿了。我在……见到同样的货,只不过那人贪心比我卖的贵,所以没我卖的快。另外在火车上,我还见到好几个人背的海货不多,绝对不是走亲戚的。”
再好的亲戚关系,有个十斤八斤海货满拿得出手了,那些人背的却是几十斤上百斤。大家都是倒腾海货的,齐卫东不用看他们的东西,一闻几个人身上的味,就能判断出他们带东西的多少。
夏菊花十分清楚,上辈子这个时候,便有眼光独到胆子大的人,开始南货北运或北货南输。他们的本钱都不多,往往只凭一个人肩扛手提,一点一点扩大着自己的经营范围。
难得齐卫东此时已经看出来了。
夏菊花向他点点头:“你看着吧,以后这么干的人还会越来越多。”不止个人会做,最高峰的时候连企事业单位都倒公文,还不如那些跑单帮的,人家至少卖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齐卫东对夏菊花一向信服:“婶子你这么说,我心里就有数了。反正那边我已经打点的差不多了,年后让李林过去守着接货就行,我就不用再跟现在这么两头跑了。”
夏菊花把他刚拿出来的钱往过一推:“这个你拿着,算婶子接着在你那儿入股。咱们可说好了,以后不管你干啥,都得跟我说一声,让我算一份。”将来盖农贸市场也一样。
齐卫东想也没想便说:“那是肯定的,婶子你要是不入股,我心里还不踏实呢。”
“不过你也别觉得打点好了就大意,谁知道哪股风一吹,又得严一阵子。”夏菊花记起八十年代初,投机倒把还是一项罪名,自要提醒齐卫东一声。
齐卫东自己往炕上一歪:“我知道了婶子,平时加着小心呢。我先睡会儿,等吃饭的时候叫志福喊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