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退让了十几二十年,除了让孙氏和四房更得寸进尺外,连句客气话都没听到过。别人都把他们的退让当成理所当然了,要是再不给个教训,肯定会越来越过份。
刘二壮得不到回答,以他跟李大丫多年夫妻间的了解,明白李大丫是赞同安宝玲的做法,不由长叹一口气,无力的重新蹲到了地上。
孙氏还在质问李大丫,可李大丫不想回答的问题,孙氏是问不出答案的,只能骂人出气。以前她骂人,刘二壮怕别人听到丢脸,会劝她、求她、答应她的不合理要求。这一次刘二壮跟被人抽去骨头一样,只会一声接一声叹气,连劝都不劝一句。
入冬后的地面很凉,孙氏从刘二壮刘三壮兄弟身上扒上来的好处,绝大部分都补贴了刘四壮一房,用到自己身上的反而不多,腿上穿的棉裤里头都是旧棉花还絮的薄,不一会儿就觉得屁股和腿冰冷刺骨,坐都坐不住。
孙氏挪了挪屁股,四下里张望着希望有人来劝劝她或是扶她起来,她也好就坡下驴。可是没有,一个人也没有。
不管是院里的自家人,还是看热闹的外姓人,大家好象都不知道地面有多凉一样,个个看着孙氏与李大丫两个,连蹲在地上的刘二壮都忽略了。
大家跟孙氏一样不想信,只是自家兄弟打架,就要惊动公社的人。现在的农村,大部分人还是信奉家丑不可外扬,兄弟之间打就打了,最多请生产队干部或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给调解一下,连大队的人都很少惊动,除非民兵队长碰着主动问问,李大丫咋就这么确定公社会来人呢?
哪怕李大丫给大家的印象从来都是有一句说一句,人们还是不敢相信。
不敢相信的事情,很可能会成为现实,比如现在平安庄的村口,就出现了一辆架子车,车子上躺着一个头上包了厚厚绷带的人,车子后头,则跟着好几个戴红袖箍的红小队。
这些红小队经过夏菊花家门口的时候,同时抽了抽鼻子,问安宝玲:“这是谁家,里头炒花生呢吧,他们家哪儿来的花生,一闻就知道炒的可不少。”
安宝玲听红袖箍语气不善,一直提着的心更往嗓子眼提了提,轻声说:“这是我大嫂子家,她手艺好,供销社托她炒的花生。”
有一个红小队队员显然尝过,问安宝玲:“是不是那种带着糖霜的花生?”见安宝玲点头,几个红小队队员相互看了一眼,不往前走了:“就算是供销社让炒的也不行,社员嘛,就应该以生产队的生产任务为重,哪儿能放着生产队的活不干,反而替供销社干活,这不是破坏农业生产吗?”
红小队一向在公社活动,当然知道供销社不会让人白干活,上次做棉被的任务,给的工钱可高了。既然被他们发现了,红小队觉得可以进这家吓唬一下,至少一人弄几斤花生尝尝。
安宝玲听了脸就是一白,她可不想因为自己带着红小队的人过来,反而连累了夏菊花,努力赔着笑脸说:“她不是自己私自帮供销社的,是供销社见生产队冬天没有什么活儿,才请她帮忙的。”
听说供销社跟生产队打过招呼,红小队的人脸上露出失望——供销社在公社革委会眼里都是香饽饽,他们也不能明着跟供销社过不去。刚才是想拿这家私自接供销社的活吓唬人,供销社都跟生产队打过招呼了,还吓唬个屁。
失望的红小队继续跟着安宝玲她们往老刘家走,不用安宝玲特意指,红小队一看有空门口围着一堆人,就知道是安宝玲说的那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