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识过的不只有这些,在出国之前,宁振强还去过港城,他自觉自己已经大开眼界,可真等远渡重洋,他才明白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很难想象,在国内那么多人还不能做到吃饱喝足的时候,国外已经把浪费化作了常态。
在国内还在人挤人从供销社抢布,就是百货大楼里卖的衣服款式翻来覆去也只有那几种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追求起了品牌。
除了这些,娱乐生活、高楼大厦、科技发展……几乎样样都有天差地别。
当时和宁振强同行的几个人脸色都变了,他们欲言又止,眼中万千种情绪转换,最后化为了一种酸涩的情绪,在这种冲击下,不少人都像变了个人一般。
宁振强并不能体会这些人的心情,同是看到这些场景的,他所想到的是——虽然差距恍若鸿沟,可迟早有一天,他的国家也可以追上这份差距。
至于信心是从何而来?那还用问吗?他相信自己,相信和自己一样努力的人,更相信国家。
这份信任并不盲目,他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
他是农民出身,打小吃苦惯了的,同行的人看到外国人先感慨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宁振强先感慨的却是那些人比国人少了许多吃苦的精神。
要知道,他可不是一叶障目,去过国内不少地方的宁振强和农民相处过、和工人相处过,也和那些政府的领导相处过,他可以笃定地说,就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比如说他弟这种,都和国外能被叫说一句勤快的人不相上下。
宁振强虽然不爱读书,可被小侄女、小侄子熏陶久了,他深刻地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在来之前和来之后,便对国外的历史做了深刻的了解,他看到的是世界风云变幻、看到的是形势此起彼伏,既然世界的中心一直在变幻,那为什么就不能又重回他们国家?
除了对历史和人文的了解外,宁振强也从小侄女那听说过不少国内科学家的拼搏奋斗,为国家鞠躬尽瘁,小侄女当时信誓旦旦地说过,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做到弯道超车,对此,他毫无疑问,就是不信别人,他也愿意相信阿星,这世上是有天才的,阿星就是其中之一。
宁振强懂的大道理不多,歪理倒不少,他知道一点,努力未必起效,但放弃一定无用,只有“挣扎”,方能争取到可能。
只可惜,他那么想,其他人未必那么想,宁振强不喜欢同行的人挂在嘴边的话语,最后便选择了和他们分道扬镳。
离别时,那些人看他的眼神颇有些意味深长,像是不屑,又像是在看傻子。
宁振强没理他们直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