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页

宁振涛不寒而栗,他们养殖场虽然不在c市市区范围,但他还是听过机械厂的“威名”的,这机械厂可是市里最大的工厂。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阿星是厂里不少员工的救命恩人那都不为过。”于副厂长这话可不夸张,别看厂里的员工是吃商品粮的,可这背着一家人每个月等着工资拿米下锅的也有不少,更别说这半年来厂里效益好了多分的钱。

“我都不知道。”宁振涛喃喃道,他这就有些失落了,有种被人隔离在外的委屈感。

他怎么不知道?

于副厂长惊讶了,指了下宁振涛手上的手表:“你不知道吗?你手上的这手表就是我们工厂里出去的。”

说完于副厂长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他怎么能这么反问呢?他这不是故意给人下眼药吗?好像在怂恿人去刨根揭底一样。

可他这是真挺困惑。

宁知星一家给予工厂的帮助实在太多,于副厂长是和曹厂长再三商议后才做出了奖励方案。

凡是翻译的文件,那都按照去找学校老师翻译的价格给钱。

技术上的提升,一是不能抹去宁知星的名字,二呢是按着员工的技术奖发钱。

而最为重要的钟表生产线,他们便免费地给了宁家人总共十只手表和三个报时钟,另外的奖励则落在了宁振强的身上。

之所以归给宁振强,那是有原因的,仪表厂对于钟表的销售没有经验,在起步阶段,那是托了宁振强的福才开始铺货,甚至一开始宁振强还凑了一批钱帮他们垫了一半的工资,否则都等不到出货回款。

厂里是再三商议,这才艰难地决定给了宁振强比出厂价还略低的价格批货的权利——大家知道宁振强平时帮人装修,而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是需要时钟的;除此之外,凡是经由宁振强手铺出去的货物,那都会给予一定比例的酬金。

说白了这就是个双赢的政策,也是一种变相的感谢和示好,毕竟宁家人在厂里没有职位,很多奖励都没法发,真要较真说起来厂里的领导都觉得对他们还不够好呢!只是宁家人要求不多,从不主动提这些。

宁家人可以不提,可他们喝水不能忘打井人,好人不该被亏待!

于副厂长赶忙帮忙说话,他这就有些着急了:“可能是忙完了,阿星和阿中平时又是念书又是学习,那位陈教授经常往我们工厂寄东西呢!”

他们当地收寄包括是要拿着凭证去邮局领的,不过寄到工厂这边,一般都是收发室的人统一去领,平时工厂的人都会直接帮着送货到门,他们也就都知道陈教授常给两个孩子寄书,还是大部头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