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肥在国内的使用,事实上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的农业时代。
大河村所在省份的地形特点,还有多年前不断变迁的地理渊源,使得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在当地一直不是特别发达,对于农家肥的使用,便也有所局限。
一直在城市里长大的宁知星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是在看到《科学养猪技术集锦》中关于经济价值这一篇章时,才想到了这个关键点,而这恰恰是现在就能用上的。
谁让化肥现在才推广没几年,且在可以看到的几年内,都因为额外的经济开销很难成为使用的主流产品。
正好,那几本书里有一篇关于养猪的文章提到了农家肥的使用,宁知星便主动地拿到小叔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不,问题一出,宁振涛也解决不了,他哪知道为什么当地不用?便熟练地将这问题丢给了自己的“行走外挂”廖旭东。
廖旭东一听问题,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他之前在上课时,便听了一位外地的老师说他们那的养殖规模,在听到说国家政策下达后,他们那边能做人一户人均一头猪以上时,他都听懵了,这在本地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他说实话,当时只觉得是村民们嫌辛苦嫌累,或者是觉得养猪的收益不高,毕竟猪是要吃粮食的,之前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费心养活猪?
可现在一看,那时候的猜测竟是恍若描边大师般只中了一点边角。
粮食是问题没错,可这归根结底,就是付出和回报的问题,当养猪给人的感觉是不能回馈更多的经济价值时,谁会想要养猪?
廖旭东深觉自己这到大河村实践那就是啪啪打脸的过程,认知一次又一次地被颠覆。
他前段时间还嫌弃其他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呢,还真没说错,他什么都不懂,一门心思以为教好他们怎么养猪就行,却没有想到为什么他们都兴趣乏乏,不乐意养。
于是在宁知星的推动下,这农家肥短期实验便开始了。
廖旭东主动从城里搬了一堆书,当时眉飞色舞介绍着书籍来源的他,并没有看到他身后宁振涛那震撼、痛苦又挣扎的小眼神。
廖旭东看完了最后一位“选手”的表现,和宁振涛交换了下眼神,已然能看到彼此眼底满满的欣喜。
要知道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可失败了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