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教育扶贫,好多乡里村里的小学都从水泥地的操场换成了塑胶操场,但是这里的塑胶操场有点特别。
陈老师的车左转后进入小路,小路的两旁都是低矮的居民楼,间断开来的,大概有两百米的距离,就是校门口了。
民居中有两家小卖部,小卖部卖吃的,也卖文具。还有一家面馆。
王亦根据门口的情况在推断学校的规模,要么校区是封闭式管理,要么就是学生人数很少。
左边的居民楼后面有一条小河,要进去学校,要在必须经过这条河上的一座小桥。
后面王亦还会看到一座她从未看过的大桥。
桥是很平坦的桥,不像王亦老家的河流上那种石拱桥。
学校的大门很矮,一层楼那么高,然后配上一个电动的铁门,平时大门也是打开的。
在王亦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上学,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学校和周围的山、水、建筑都融合在一起。有了大门,好像在提醒孩子到了该学习的地方,该遵守规矩。有了围墙,好像在明示学校和周围的区别,让本该亲和的学校变得有点疏离。
王亦一度觉得学校不需要围墙和大门,直到多年后看到有人拿着刀冲进学校的社会新闻的时候,王亦才知道大门和围墙的重要性。
以前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场所,现在的学校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场所。
进门后左边的地方有一栋一层楼高的建筑,二楼用板房搭建了新的空间,很容易看出来是食堂,因为门口有两排长长的洗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