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笔尖微顿,抬眸看了文清帝一眼,在对方看过来之前,又低头继续作答。有不少人却因为文清帝突然咳嗽扰乱了心绪,下笔变得踟蹰。
缓过气的文清帝又在场下巡视了一圈,却没再见到谢承那样鞭辟入里的文章。更有些人一察觉文清帝的靠近便笔下发抖,思绪全乱,语不成句。
个别考生也提到农事、商贸、军队及改制等问题,但不如谢承分析得深入。
大部分考生都空泛地谈论治国之道或为官之道,引经据典,堆砌了一堆大道理,对实务却言之寥寥。仿佛只要官员能熟背史书国策、清廉勤勉,朝廷必然海晏河清,国家必然富强兴盛。
文清帝并不觉得他们写得不对,官员熟知史书国策、清廉勤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革故鼎新、巧思善用的智慧。
没想到谢承年仅弱冠,所思所想却比一些年长的考生和官员都要深刻入理。相比之下,那些引经据典、堆砌辞藻的文章就过于逊色了。
这届参加殿试的贡士共有三百余人,文清帝并没有全部看过,只待到午时便回了御书房。
傍晚锣响收卷,考生离宫归家,等候阅卷。近年会试取中的贡士越来越多,殿试难以当日完成阅卷放榜,考生需再等数日才能再次受召入宫,听取殿试排名。
阅卷期间,朝廷传出喜报,江南灾情彻底结束,冰消雪融,春暖花开,灾民返乡重建事宜也顺利推进,毅王及江南巡抚奉旨回京复命,不日抵达。
果不其然,在殿试放榜前一日,沿途经历数次“意外”的李熠和方志洲终于平安抵京。同来的还有因灾情防范效果突出、人财损失最小而入京受赏的扬州知府,以及被停职查办的江南节度使。
姜父姜母和姜柏舟也在同一天抵达京城,至此,藏剑山庄旧部全数分批汇入京城。
苏和的四师兄郭磊并没有来,一来他夫人刚生产,得留下照顾;二来他只是姜父机缘巧合之下收的徒弟,对江家旧事并不知情,也不像苏和一般等同于江家养子,姜父再三考虑,还是不希望他冒险参与进来。
三月底,殿试放榜。
按往届惯例,早晨先是武举贡士演武,陛下会携文武百官及文举贡士观阅,之后分别唱文武及第榜,最后便是文武状元游街,以及晚间的琼林宴。
谢承起得比殿试那日还早,姜羡余则是一夜浅眠,察觉谢承起身的动静就醒了。
“要去了?”他睡眼惺忪地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