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竞赛模式大致说了一遍,戴誉分析:“我觉得人家那边组织这个活动,重点不在竞赛上,而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其实,一啤是老牌啤酒厂,在管理经验和技术层面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比如供应给机械厂和市里各大饭店的生啤,有不少顾客反映,我们厂的啤酒没有一啤的劲儿大。”
许厂长点头:“咱们厂生啤的二氧化碳含量确实没有一啤的含量高,不够爽口。棒啤虽然好很多,但是行家也是能品出不足的。”
众口难调,有人喜欢喝气足的,有人喜欢口感温和一些的。所以他们也没怎么费心改良工艺,所有产品的口感都比较温和。这一点就没有绿岛和一啤多样化。
“如果能借着这个竞赛的名义,增强两个厂的交流学习,也是个不错的机会……”
戴誉知道自己说出的这番话其实不怎么讨喜。
各个厂都有自己的绝活,有些保密技术甚至只有一两个人知道,领导们未必会同意将厂里的技术对其他厂公开。
这些年政府组织的参观学习考察团不在少数,但是大多只能学到管理经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带不走的。
不过,他们也不是白拿人家的技术,可以互相交换。
技术上的问题,本就需要多交流学习,大家都敝帚自珍,还怎么进步嘛。
许厂长听了他的话以后不置可否,闷着头自己思索去了。
下午的会议还没开始,戴誉在外面怪冷的,许厂长让他先进有铁炉子的会议室呆着。
会议室里已经回来了不少人,一啤的袁厂长也带着秘书在第一排坐着。
眼见许厂长做到了自己身旁,袁厂长戒备地说:“我可不跟你参加那个什么竞赛,你就别劝了!”
许厂长摇头,凑过去在他耳边嘀咕了半晌。
然后直起身,严肃道:“无论竞赛结果是什么,都可以在明年的第一季度进行交流。企业管理经验随便学,但是得提前约定好,至少要交换一项对方需要的技术。”
袁厂长藏在毡帽下的眼里闪过精光。
他们厂确实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大厂,但是相对的,在技术方面也稍显落后。过去他们还能与苏联那边的酒厂交流学习,不过中苏关系紧张以后,这条路子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