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越心里咯噔,这么有钱的大老板,又不想抛头露面当前锋,在城里豪宅躺着多舒服,住村里是几个意思?他要住这间房,那她住哪?那岂不是以后俩人要共处一室?
“老宅客栈得有个名字,要不要请人来看一看?”清越问。
海先生想都没想,仰头看向上方,说:“何昔”。
“今夕何夕的何夕?”
“今非昔比的昔。”
第十二章
+新增收藏类别
“何昔”是明景村老宅修建完工最晚的一批,若不是村长一直催着赶工期,“何昔”恐怕赶不上今天的文化节。装修虽用的都是环保材料,但走近了,仍有一股新装修的漆味,床品和软装的东西还在定制运送途中,两周之内还不能开门迎客。
人流涌动的文化节,清越只能坐在院门口看别人家数钱。明景村做旅游的家户,大部分都是经营当地小吃和传统手艺,比如剪纸、编织、刺绣等。本就是自家的房子,也是自己的手艺,成本小,卖多卖少都是赚。与“何昔”相隔两户的那家做手工糍粑,开门打桩吆喝。比起花钱随时可以买到的即刻享受,追忆那已经回不去的纯手工年代,在自然天地间经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美食,更有绵长的嚼香吧。
围了一圈游客。有人看着新鲜也动手参与几下、有人拍视频发朋友圈,有人当个看热闹的观众……石槽老瓮、陶罐木槌,老板娘唱着婉转的山歌。
清越买了一个尝尝,味道香糯有嚼劲。不知道是不是氛围使然,好像是比超市里买来的要好吃。
溜达了一圈,各有各的忙碌,各有各的热闹。别人生意好,她也得干点什么。客栈不能开门迎客,摆个小摊还是可以的。
原来老宅门外路边有一丛又高又米的竹子,长势喜人,大热天能遮下一大片阴凉。翻修的时候,清越让工人把这丛竹子留下了,就在竹丛边上另盖了宅门。白墙绿竹,青瓦林阴,走过路过的人都得看上几眼。
清越在竹丛的阴凉里支了张桌子,摆上从自己的博物馆里带来的挂画和工艺品。虽然明知道这些成本不低的工艺品不适合在乡村售卖,但凑个节日讨个喜庆,不管卖得出去卖不出去的,也算是有点模样地开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