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已经工作或是组建了家庭生育了孩子的,也从用来买柴米油盐的菜钱里省出来那么几块钱,或是汇到基金会的账户上,有不忙的直接送上门。
还有家里在纺织厂,服装厂工作的,干脆直接批发来库房里有瑕疵的布料和衣服,打包送到基金会。
而最让蒋小鱼印象深刻的是一对老夫妇。
老夫妇已经是七十古稀之年,会知道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还是从儿孙那里得知的,两位老人家退休之后就喜欢看书看报,儿女给他们在家里的门头房开了间小书店,专门供人租书买书。
从文章里知道有些地方的孩子在学校看不到一本课外书后,两位老人家骑着一辆陈旧的三轮车,拉着捐赠的书籍一路打听,赶了半天的路,找到基金会所在的四合院,把那一三轮车的书给捐了出去。
书籍有新有旧,有课外书也有别人扔掉的课本,有的已经被翻过太多次用绳子重新装订过,但无一例外,每一本书都干干净净,每一处褶皱都被耐心抚平了。
当时接收到这些书籍捐赠的几个基金会成员无一不动容。
善款集齐,蒋小鱼和蒋小兵兄妹俩就马不停蹄地带着这笔善款和捐赠来的物资离开。
有了这笔钱,三里河镇的五十六个孩子在不久后的暑假开学之时,都能踏进心心念念的学堂。
容不得他们不紧迫。
而在第二月的锦西杂志上,之前曾向希望基金会捐赠过善款和物资且留下名字的人,不管是捐了上百的,还是捐了几毛钱的,都赫然在捐赠人的名单上,且并没有写明捐赠的钱数和物资。
但也让买这一期杂志乃至看这一期杂志的人,看到了上面用油墨印刷的姓名。
其中有几个一块凑钱捐赠过的初中学生,名字也赫然印在了杂志上,一下子就让整个学校知道了她们几个人的名字,更是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被校领导点名表扬了一番。
而捐助名单的刊登,对于基金会的影响就是,捐赠过来的善款和物资更多了。
黎漫漫又特意让姜湛在基金会所在四合院的附近买了一个小院子,专门用来暂时存放从京城各地或是直接送来或是邮过来的捐赠物资。